本网讯(李树华)10月24日,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承德答卷系列新闻发布会——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以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为引领,全力以赴治污染、保生态、促转化、助发展,多项指标领跑全省,持续绘就“生态强市”新图景,激活“魅力承德”新动能。
坚持源头管控做“加法”,在生态质量提升上取得新突破。大气环境质量居华北前列,是全省唯一近3年持续改善的城市。立法层面,出台《承德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累计完成7家重点行业环保绩效创A,实现35蒸吨及以下燃煤小锅炉动态清零;清洁取暖全覆盖,涉及16.36万户生物质、20.07万户洁净型煤、0.49万户“煤改电”、3.61万户“煤改气”。同时,新能源重型货车保有量增长,重点行业清洁运输比例达80.44%。截至10月21日,PM2.5平均浓度20.0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92.5%,六项污染物均达二级标准。水环境质量保持全省最优,23个地表水国省考断面连续4年水质良好,入京津断面连续5年达Ⅱ类以上、入内蒙断面连续3年达Ⅲ类以上。2020年实施“800里滦河水质保护工程”“潮河200里净水廊道工程”,2021年颁布《承德市滦河潮河保护条例》,2023年推进辽河流域生态治理,潮河、滦河等主要河流已完成50%以上需整治河长,5河1库获评省级美丽河湖。土壤环境总体稳定,受污染耕地与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有保障;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强重金属、新污染物防控,探索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农村生态方面,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66.6%,全域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
坚持监督检查做“减法”,在保护生态安全上彰显新担当。科学布局监测网,构建涵盖大气、水、噪声、生态、农村的多要素监测网络,建成24小时大气指挥调度和水环境综合监管平台,实现市、县、乡三级大气污染因子动态监控及水质“一张图”溯源管控。精准强化管控网,深化“三线一单”应用,将全市划分为181个环境管控单元,各单元配套“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筑牢源头生态防线。完善细化督查网,在全省率先制定督察整改工作办法,推行挂账督办、全程跟踪、台账推进、验收销号“四步工作法”,构建闭环管理模式;同时,研判督察重点与风险隐患,提前处理推动从源头解决问题。织密压实执法网,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行“柔性执法”与非现场执法,精准帮扶企业。“十四五”期间,帮扶解决环境问题7555个。
坚持服务企业做“乘法”,在提升服务效能上展示新作为。助力危废企业绿色发展,聚焦产废企业开展专项排查与政策宣讲,以“面对面”模式指导危险废物全流程管理,累计评估帮扶379家企业、整改问题970余项。推进分区管控提质增效,发布2023年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准入清单,建设数智化平台及APP小程序,为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提供服务超6300次。坚持环评审批服务前置,依托“预约挂号服务平台”提供全流程服务,开展线上线下环评帮扶,为有难题企业定制方案,以“专班服务”保障重大项目落地。推动产业园区环评改革,6家园区被列入首批试点,施行豁免部分项目环评、简化总量审核、“打捆”审批、“两证合一”四项举措,培育绿色发展新增长点。
坚持价值实现“比大小”,在绿色产业发展上蹚出新路子。持续叫响“承德碳汇”品牌,塞罕坝机械林场完成省内CCER市场重启后首笔交易;累计备案降碳产品507万吨、转化生态价值6000余万元,备案量与交易量均居全省首位。创新机制方面,在省内率先建立检察公益诉讼与降碳产品价值实现衔接机制,探索降碳产品抵质押机制。深化排污权交易改革,超额完成“十四五”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在全省率先启动地市级交易,累计交易360笔;建立并联审批机制,助力204个项目落地,创新排污权抵质押产品。
坚持试点示范“求总和”,在体制机制创新上总结新经验。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全省领先,全市累计获评5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2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取得了3个全省第一的优异成绩(即第一个获评示范区的地级市、第一个“双命名”县、累计获评数量全省第一)。区域生态合作深化,完善流域联建联防联治机制,加强与周边地区交流,开展京津冀执法一体化试点,协同解决跨界污染。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成效显著,探索“降碳产品价值实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平蓟兴案件联动办理等路径,为全省提供经验。“十四五”期间获国家级试点7个、省级试点7个,多项经验入选国省级典型案例;获评全国生态环境领域激励表扬城市,经验被生态环境部转发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