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公民与法治》杂志社主办
本网站投稿信箱:yzdb@163.com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7803958
  当前位置:燕赵人民代表网>>聚焦河北>>燕赵环保世纪行·走进太行山|冀南两地:生态修复 让“矿山”变“花园”
燕赵环保世纪行·走进太行山|冀南两地:生态修复 让“矿山”变“花园”
发布时间:2025-11-12 15:29:37   来源:河北法治网      作者:王智勇 马继锋 王昕妤
【字体: 】     打印

在我省南部,太行山东麓,两处曾经的生态“伤疤”正悄然焕发新生。一处是在生产中坚持“边采边治”的邢台胜合华建材矿区,另一处是历经创伤后整体转型为城市后花园的武安市九龙山。它们以不同的时序、相似的决心,共同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探索着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相融合的多元路径。

邢台:生产线上的“绿色革命”

邢台胜合华建材有限公司所在的矿区,曾因历史遗留问题,遍布着“白茬山体”,并存在崩塌隐患。与许多矿山“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不同,邢台胜合华建材有限公司自2015年取得矿权伊始,便将“边开采、边治理”刻入发展基因。

在这里,生态修复并非生产的“附加题”,而是贯穿于开采全流程的“必答题”。企业构建了一套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通过“双轨资金池”确保每年利润的40%反哺生态;与科研院所、林场合作形成“产研用协同”网络;更将岗位工资与绿植成活率挂钩,以“责任量化”压实管护责任。

技术创新是攻克石灰岩矿区复绿难题的关键。面对陡峭裸岩,他们研发了“钻孔客土复绿技术”,让凿岩设备打孔、填土、植绿,使坚硬岩壁焕发生机;针对易流失的软基边坡,“土工膜覆盖营养钵苗造林技术”如同为山体穿上“防护衣”,有效保水保肥。这些技术组合拳,配合“乔-灌-草-藤”立体植被体系,让累计近15公顷的治理区域植被成活率高达85%以上。

修复的终极目标不止于复绿,更在于价值的重生。企业参照3A级公园标准,将历史采场打造成德胜矿山公园,高山瀑布、休闲凉亭、锦鲤池等景点错落有致。这片曾经的生态负资产,如今串联起周边玉泉禅寺等资源,形成“生态+文旅”集群,2024年带动旅游年经济产值突破6000万元,更使本地农产品升值、村民就业增收,实现了“生态增值-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边采边治、矿旅融合”的模式,让其成功入选河北省首批绿色矿山,为仍在生产中的矿山提供了可复制的转型样板。

武安:废墟上的“生态涅槃”

与邢台胜合华建材矿区的“进行时”不同,武安市九龙山的修复是一场对历史欠账的“总清算”。过去,这里因煤炭开采遍布荒山、渣山、垃圾山,数十家小煤矿留下的矸石山曾长期自燃,被民间戏称“要想看火山,请到九龙山”。

面对底子薄、时间紧、任务重的严峻挑战,武安市以“重整河山”的决心,在短短190多天里创造了生态修复的“九龙山速度”。30天完成1.5万亩征租地,60天迁移坟墓2000余座,70天拆除改造企业43家……这场涉及3000余名施工人员的攻坚战役,彻底改变了区域的生态底色。

修复过程中,系统性规划尤为突出。九龙山公园构筑了“一心、一轴、一链、四区”的空间结构,将12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分为基础绿化区与公园建设区。对最具代表性的矸石山,通过渣石外运、注水降温、黄土覆盖、分层碾压,实现了从“黑色火山”到“煤矸新绿”景观的根本转变。

如今,行驶在园内康兴路旅游风景道上,映入眼帘的是圣泉农禅花谷区的桃林秘境、姻缘花语,是滨湖野奢营地区的锦绣广场、清秀广场,是山地休闲运动区蜿蜒的青云路。设计师遵循“适时适地适树”原则,选用乡土植物,营造出“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景观。同时,巧妙利用煤矿废弃的“管子井”作为水源,建设星罗棋布的蓄水池,滋养着500多亩水体,形成“三湖、六潭、六溪”的柔美水环境。

配套完善的游客服务中心、智慧旅游平台、污水处理设施,让九龙山不仅变成一座公园,更成为承载市民休闲、文化展示、旅游消费的综合性生态新区,被誉为“邯郸西部生态屏障、武安东部生态新区”。

启示: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相融合

邢台与武安两地的实践,虽处于矿山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却共同印证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邢台胜合华建材矿区代表的是“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主动作为,将生态治理内化于企业运营,证明了生产与修复可以并行不悖。武安市九龙山则展现了地方政府对历史遗留问题的担当,通过大规模、系统性的生态重建,实现了区域环境的根本性改善。两者都超越了单纯的复绿,致力于生态系统的整体恢复与功能提升。

两地将生态修复的成果创造性转化为旅游资产。邢台通过“矿旅融合”将生产矿区变为旅游景点,带动周边产业增值;武安则通过整体规划,将废弃矿山区域打造为综合性城市公园,提升了市民生活品质和区域吸引力。它们都成功将“生态资本”转化为“旅游资本”和“经济资本”,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从邢台生产矿区的“点上开花”,到武安废弃矿山的“面上成景”,两地的探索为同类地区的生态修复与价值转化提供了宝贵经验。它们昭示着,无论处于何种阶段,只要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坚定的决心、科学的规划和创新的手段,就能让曾经的生态“伤痕”绽放出最美的花朵,让人们在青山绿水间共享生态福祉,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责编:李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