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前,河北共享智造正扬帆。
近年来,我省集中精力发展107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许多地方立足自身实际,大胆改革创新,在原料集采共享、生产设备共享、关键工序共享、检验检测共享、电商物流共享、区域品牌共享等方面,积极探索共享智造模式,打破资源壁垒,打通创新渠道,激发了中小企业发展活力,拓展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空间。
本报派出采访小分队,深入县域特色产业一线,挖掘生动鲜活的共享智造故事,展现河北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马彦铭 吕若汐
今年11月初,销售到宁波的2万套轴承差点被退货,这让河北兴马轴承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宗良惊出一身冷汗。
“多亏我们提供了共享实验室的检测报告,客户又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再次检测,证明我们的产品没有问题。”马宗良所说的共享实验室,是位于临西县的中塞(国际)轴承产业共享实验室,今年6月正式挂牌,如今已是当地许多轴承企业进行检验检测和研发实验的首选机构。
11月23日,马宗良向记者提供了这份关键的检测报告。记者看到,三个环规母件各两次检测结果的实测值最大相差0.0002毫米。
“也就是说,测量结果精确到了200纳米。”马宗良说,环规母件是用于校准轴承产品的生产和检验仪器。只有环规母件尺寸精准,才能确保生产出的轴承尺寸符合要求。百纳米级高标准的精准检测,助力企业从源头上确保产品质量合格。
2024年,临西轴承产业集群营收超271亿元,2025年预计全年营收可达320亿元,功能完善的轴承产业共享生态有力促进产业跃升。
来到临西“国际轴之城”产业园,总面积1300余平方米的中塞(国际)轴承产业共享实验室宽敞明亮,180多台(套)先进检验检测设备有序摆放。
中塞(国际)轴承产业共享实验室由临轴集团与塞尔维亚Z&S轴承公司共同建设运营,配备瑞士丹青高精度全自动测长仪、德国徕卡显微镜、瑞典海克斯康三坐标测量机等国际一流检验检测设备。
“实验室在中国和塞尔维亚同时建设,现在都已经投入运营。”实验室中方负责人孙泽雷介绍,塞方实验室整合世界顶尖轴承企业专家资源设计、研发新产品,并会把相关数据共享至中方实验室。
实验室走廊墙壁上,六位专家的简介吸引了记者注意。“四位专家来自塞尔维亚,另两位来自洛阳轴承研究所。”孙泽雷说,实验室遇到难题,会及时与塞尔维亚和中方专家沟通,共同为集群企业提供计量、理化、检验检测、性能实验等从检测到研发的全链条高标准服务。
轴承是机械设备中不可或缺的核心部件,其精密程度直接影响设备的性能、寿命和安全性。
“以环规母件为例,一般来说,其验收精度要求在0.001毫米以内。”孙泽雷说,如果环规母件尺寸不准确,可能导致生产出的产品出现尺寸错误,给企业带来巨额经济损失。
在中塞(国际)轴承产业共享实验室,瑞士高精度全自动测长仪测量精度达0.0002毫米,把检测精度提升到百纳米级,解决了长期困扰临西轴承企业的检测难题。
河北佳顺不锈钢轴承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不锈钢轴承的企业。为确保产品质量,公司每周都会将环规母件送往专业机构进行检测与校准。
公司总经理张厚发表示,过去这些环规母件需送往外省检测。送达后,检测件需在恒温环境中静置适应48小时,再加上往返物流时间,整个检测流程往往需要十天左右。
“如今,送检周期已缩短至3天以内。”张厚发边说边打开手机,展示由中塞(国际)轴承产业共享实验室开发的“共轴研”微信小程序,上面清晰记录着近期的送检信息。他介绍,通过小程序预约后,实验室会提供上门取件服务,企业还可以实时查看检测进度。此外,检测服务免费,为企业节省了不少成本,实实在在为周边轴承企业带来便利。
以共享聚资源、以协作促共生。临西县委书记孟宪鹏介绍,临西全力推动轴承产业转型升级,先后建成供应链平台、中塞(国际)轴承产业共享实验室和中国·临西“国际轴之城”,实现轴承产业集采共享、科技共享、制造共享。
临西高质量打造供应链平台,实现原材料与产品集采双向共享。临轴集团与河钢集团合资成立铁铁供应链公司,整合区域内轴承企业采购需求,累计规模化、定制化“团购”优质轴承钢17万余吨,降低了原材料成本。
邢台军华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无缝轴承钢管的企业,采购使用石钢优质轴承钢后,不仅采购成本降低了,产品质量还得到大幅提升,已与6家高端轴承生产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河钢集团通过集采临西轴承产品,为产品提高附加值提供稳定保障。临西中小轴承企业遵循“临西轴承”集体商标质量标准,通过共享热处理、共享机床等方式,提升产品质量、扩大市场份额。
“国际轴之城”产业园是临西高标准建设的共享式园中园。参照国际一流轴承企业标准,临西建成专业化轴承产业厂房,靶向招引高端链主企业落户,企业热处理、智能机床等共享设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产业要素园中共享,推动了共享智造由点到面跃升。
“共享让临西轴承产业集群筋强骨健。”孟宪鹏说,到“十五五”末,临西将推动轴承产业集群年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