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作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明晰了“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方向和路径。省委十届九次全会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任务要求。全省文旅系统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把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要求,在新的文旅实践中深化、实化、细化,以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担当起新的文化使命。
“十四五”期间,河北文旅一路繁花、活力迸发。服务重大国家战略彰显文旅担当,与北京、天津共同举办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联合举办欢乐过大年等活动,三地文化协同更加深入。瞄准京津两大客源地,出台周末休闲省建设指引,实施京津游客倍增计划,主打“短途游”“奔县游”“微度假”,发展高端民宿等新兴业态,接待京津游客保持总游客量的15%以上,“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成为文旅新时尚。勇攀艺术高峰精彩纷呈,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首次“回归故乡”,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河北省戏剧节等品牌活动荟萃精品,服务大众。“十四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1亿元,支持各类舞台艺术作品124部,《塞罕长歌》等一批优秀作品揽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等。惠民服务更有温度,年均开展2万场以上基层惠民演出,全省人均拥有的公共图书馆面积和群众文化设施面积,比“十三五”末分别增长了139.3%和98.2%。在全国率先推行旅游包车周末节假日免费通行、“轻松游河北”行李寄递服务、旅游公众责任险等小切口、撬动性强的优惠政策。文化“两创”迸发新活力,颁布实施《河北省长城保护条例》,制定《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让长城、大运河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泥河湾东方人类探源工程、红山文化考古、邢台东先贤遗址等考古成果,为探寻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脉络提供了新证。文旅融合新意盎然,全省新增104家A级旅游景区,培育24家旅游度假区,衡水湖、南湖·开滦晋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崇礼冰雪旅游度假区、北戴河度假区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阿那亚、河头老街、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邯郸道、织音1953等一批新项目成为河北文旅新地标。成功举办4届省旅发大会,打造提升90余个重点项目,撬动社会资本260多亿元。
“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征程将启。当前,要科学谋划河北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思路,编制好我省“十五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围绕系统推进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扎实推进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
一是以提升文化原创能力为核心,推出更多具有河北辨识度的精品力作。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用主流文化价值成风化人,用文化“两创”要求统筹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用人民情怀丰富优质文化供给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以及燕赵大地的慷慨悲歌、诚义忠勇等精神特质,创作出更多展现中国气派、燕赵气象的精品力作。
二是以完善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为重点,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制定完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体系,全面规范市场行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内生动力,促进文化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聚焦文化经营主体培育、企业品牌培育与重大项目带动,加强高标准文化产业示范区创建,支持曲阳石雕、蔚县剪纸、磁州窑、武强乐器等创新发展,建设高质量县域文化产业集群。
三是以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为牵引,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将“那么美”具象化、场景化、产品化,围绕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以及长城、大运河、太行山、渤海滨海文化旅游带建设,发力品质提升,创新文旅业态。推动景区全面强基焕新,加快补齐短板,提高服务水平,强化安全管理,叫响文旅领域的“河北服务”品牌。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用文化提升旅游品位,用旅游传播文化价值。
四是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探索“青年文化夜校”等创新服务形式。打造嵌入生活场景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因地制宜构建文化生活圈。繁荣互联网条件下的大众文艺,扶持群众文艺创作,培育群众文艺团队。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监察,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