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优”无止境。今年以来,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推动全省人大系统围绕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河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贯彻落实情况,持续开展专项监督。10月28日,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监督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工作专班第三次会议,听取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司法厅、省数据和政务服务局等部门今年以来贯彻全省营商环境座谈会精神、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并就下一步工作作出部署安排。
今年年初,我省制定出台《2025年河北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主要开展实施市场活力提质、要素供给提档、创新试点提速、助企纾困提效等7大专项行动,涵盖25个方面,共计109项具体措施。截至9月底,《方案》明确的109项任务已完成76项,其余正在有序推进。
		 
	
省人大常委会专项监督工作组在企业走访调研。省人大常委会供图
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市场活力提质方面,制定《河北省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细则》,开展深化注册资本认缴制改革试点,创新“标准化+个性化”经营范围公示模式赋能新兴产业发展。截至9月底,全省经营主体总量达到917.88万户,同比增长4.29%。其中,企业285.16万户,同比增长6.58%;在创新试点提速方面,联合召开京津冀营商环境协同专题工作组专题会议,推动53项协同改革举措落地;在助企纾困提效方面,加力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新增15523家企业设立首席质量官,全省累计达37672家。
共享工厂、产业大脑是列入省人大常委会营商环境专项监督“小切口”举措重点项目,在该领域有何进展?省工信厅法规处负责人介绍,在推动“共享智造”方面,制发工作指南,明确六大共享路径,建立共享工厂评价标准。打造10个省级共享工厂(载体)标杆,推动89个集群建成共享工厂(载体)168家,共享设备1万余台(套),带动1.3万余家企业参与;在产业大脑方面,发布《河北省产业大脑建设指南》《行业产业大脑建设指标体系》,为产业大脑建设提供指导,并以“揭榜挂帅”形式,鼓励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园区中的链主企业、优质服务商开展产业大脑建设。
“目前,我省正全力打造景县橡塑产业大脑、安平丝网产业大脑、宁晋电线电缆产业大脑、临西轴承产业大脑等一批产业大脑建设。”该负责人介绍,下一步,省工信厅将继续组织产业集群、重点园区,用好国家“两重”“两新”、重大科技专项、地方专项债、产业基金等支持政策,定期举办现场观摩、典型案例分享等活动,促进全省产业大脑服务水平整体提升。

省人大常委会专项监督工作组在企业走访调研。省人大常委会供图
招标投标“双盲”评审改革、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等领域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由省数据和政务服务局牵头负责。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今年3月1日起,全省依法必招工程建设项目和政府采购公开招标项目实现专家场地“盲抽”“盲定”全覆盖。实行新远程异地评标以来,评标交易数达16248个,金额2207.88亿元,其中,工程建设项目7508个,金额1979.44亿元。政府采购项目8740个,金额228.44亿元。全省招标投标经营主体库新增主体2.1万家,较2月份之前增长6.5%;在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建设领域,我省已构建形成“1个省级+14个市级”的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体系,各级平台统一标识,成为向金融机构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的唯一出口。
今年4月起,我省全面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主要聚焦企业反映强烈的重点问题、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省司法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9月底,全省涉企行政检查30.72万次,比去年同期减少12.8万余次,同比下降29.4%。
据了解,截至目前,省人大常委会专项监督工作组已实地调研4个省直部门,书面调研6个部门,先后调研检查10个设区市、24个县(市、区),实地走访85个企业(项目)。今年11月,省人大常委会将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今年以来优化营商环境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省人大常委会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监督报告,进一步查找不足、总结经验、补齐短板,不断推动我省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信用环境、要素环境改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