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的铃声如期敲响,法治第一课也准时赴约。三河法院35名法治副校长走进辖区内55所中小学、大学,为2.5万余名师生上了一堂堂趣味生动、深入浅出的法治“开学第一课”,以法校共建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撑起一片“法治晴空”。
课堂上,各法治副校长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围绕遵守校园秩序、预防校园欺凌、提高反诈意识等关键内容,用专业视角剖析典型案例,用互动方式解答师生疑惑,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贴近校园生活的真实场景,让法治种子根植于广大学生心中。
知法懂法,系好第一颗“法治扣子”
“我们先看两种情景,同学们,如果你们在参加足球比赛,更喜欢哪一场比赛?”“我国的根本大法是什么呢?国家宪法日是哪一天呢?”从一场比赛的规则秩序,到一个国家的法律,法治副校长姚亭宇在互动问答中让小学生们轻松理解遵守秩序、知法懂法的重要性。“遇到欺凌不要怕,NOT原则记住它:No(勇敢拒绝),Off(赶紧离开),Talk(告诉大人)”结合同学们的生活场景,她把复杂的案例和安全知识变成了“小故事”,把应对方法编成口诀,鼓励孩子们对校园欺凌勇敢说“不”。
各法治副校长还纷纷创新普法形式,通过制作动画PPT、举办模拟法庭、情景模拟、趣味游戏等形式,讲解“什么是违法犯罪”“如何规避法律风险”“遇到侵害该怎么做”等问题,让小学生在互动中理解法律、感受法律。
遵法守法,勿以恶小而为之
“今年6月27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将于2026年1月1日施行,新规定对14-16周岁及16-18周岁未成年人违法情形进行了更严格界定,首次明确列出‘实施学生欺凌’作为一种特定形态,将其后果写入条款,这是法律应对校园欺凌问题迈出的十分重要的一步。”法治副校长刘颖在三河市第二中学讲课时,为学生们认真讲解涉未成年人的法律新规。她强调,年龄不是“免责符”,法律也不仅仅只是抽象的概念。
其他法治副校长结合真实案例,在讲课中系统列举了青少年由“小打小闹”逐步演变为犯罪的常见类型,以及利用游戏账号盗取钱财、转发不实信息、“开盒挂人”等通过网络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告诫同学们要尊崇法治、敬畏法律,引导大家勿以恶小而为之。
学法用法,为青春增添一层“防护盾”
在民政职业大学的新生入学教育上,法治副校长杨峰聚焦大学生群体易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围绕预防电信诈骗、帮信罪等内容,为大家讲了一堂法治课。他以“刷单返利类、冒充身份类、冒充熟人类、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类”四类典型案例,拆解各类骗局的常见手法与设置逻辑,揭示诈骗分子如何利用大学生的心理弱点实施诈骗。针对防范帮信罪,他以“身边案”教育“身边人”,结合发生在身边的校园真实案例,揭露“低风险高回报”背后的骗局。除此之外,还针对校园贷、危险驾驶罪等内容进行普法,警示在校大学生远离非法借贷等高风险行为。
“这次普法活动,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不管是在校园生活中,还是在未来的求职路上,我都更有底气保护自己,更有勇气走向社会。”参加本次普法活动的一名大学生说道。
育人以法,润物无声。近年来,三河法院通过开展普法公益“大集”、设立法官信箱、举办法院开放日、普法进校园等多种形式的工作,引导学生涵养正确价值观,提升法治意识,进一步营造知法懂法、遵法守法、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筑牢校园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