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秦皇岛市海港区人民法院依托“法院+校调委”联动调解机制,以法理阐释与情感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妥善化解了一起因短视频引发肢体冲突的校园纠纷,既维护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又通过柔性解纷抚平了孩子们成长路上的一道“纠纷伤疤”,有力保障了和谐的校园氛围。
2024年10月的一天,学生王某在食堂吃饭时,偶然看到了学生刘某发布的短视频,情绪瞬间被点燃,前往刘某所在学校宿舍,随后双方发生了肢体冲突,导致刘某受伤住院治疗。公安机关迅速介入,以寻衅滋事为由对王某作出了行政处罚。但刘某及其家人认为,王某的行为给自己带来了身体上的伤痛和经济上的损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于是毅然将王某诉至法院。
主办法官范麟了解案情后,考虑到这起校园纠纷若一判了之,不仅会让两名涉事学生贴上“原被告”标签,更可能在校园里留下长期对立的隐患。所以积极与双方当事人进行深入沟通,希望通过更专业、更温和的方式化解。在充分了解他们的意愿和需求后,范麟法官决定委托专业的校调委开展调解工作,这样不仅能够大大缩短解决纠纷的时间,让涉事学生尽快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还能有效节省案件费用,减轻当事人的经济负担。
校调委收到案件后,迅速行动起来,成立了一支由经验丰富的调解员组成的专项调解小组,并第一时间前往涉事学校,与班主任、校领导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详细询问事发经过、平时表现及校园关系情况,力求从多角度掌握纠纷全貌,为后续的调解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随后,调解小组全面细致审查原告提交的医疗诊断证明、费用票据等证据材料,梳理证据逻辑关联,并与范麟法官团队高频次、深层次沟通,就损失赔偿范围、计算标准等专业法律问题反复研讨,确保“暖心调解”不偏离“法律底线”。在充分了解纠纷背景和明确损失范围后,调解小组采用了“背靠背”沟通策略,分别约谈双方家长。对被告家长,耐心释法明理,解析其孩子行为的违法性与潜在法律后果,引导其正视问题;对原告家长,悉心倾听诉求、安抚情绪,客观分析合理赔偿范畴。
通过“背靠背”沟通有效打消了双方的顾虑后,调解小组适时开展“面对面”调解会议。调解员充当起桥梁的角色,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谈后果、聊影响,用真诚和耐心逐步消融双方的对立情绪。“我们不仅要解决当下的赔偿问题,更要关注两个孩子未来的成长轨迹。”调解小组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开展情感疏导与校园关系修复工作。最终,在范麟法官的专业指导与校调委的悉心调解下,双方家长在理解与包容的基础上,就原告的损失赔偿达成了公平合理的共识,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下一步,海港区人民法院将持续深化与专业调解组织的联动,充分发挥多元解纷机制在化解校园纠纷、家庭纠纷等领域的优势,以宣传预防、教育引导、柔性处理等方式妥善化解涉未成年人矛盾纠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与青少年健康成长筑牢法治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