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定兴县人民法院通过在线调解,成功化解一起一方当事人远在国外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这起案件的圆满解决,不仅有效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免去了当事人的诉累,节约了司法资源,更生动诠释了“司法为民”的宗旨,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的良好效果。
原告胡某与被告安某为多年好友。在双方交往过程中,安某因经营需要,多次向胡某提出借款请求。基于多年的情谊与信任,胡某通过银行转账等方式,陆续向安某提供了多笔借款。2022年,为明确债权债务关系,安某向胡某出具了一份借条,确认了借款总金额为45万元。
然而,约定的还款期限届满后,安某在偿还了20万元后,对剩余的25万元款项迟迟拖延未付。胡某多次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催告,但安某始终以各种理由推脱,直至后来音讯全无。无奈之下,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胡某将安某诉至法院。
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依法试图向安某送达应诉材料及开庭传票。然而,传统的电话联系、短信通知、邮寄送达等方式均石沉大海,案件审理程序一度因无法有效送达而陷入停滞。面对困境,法官没有放弃,转而尝试联系安某的家人与亲属。经过多方打听,法官得知安某目前已前往国外工作。地理的距离与时差的阻碍,使得案件的调解与审理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决不能因为距离就让当事人的权利‘悬空’!”法官在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转变工作思路,通过安某的亲属与其取得了初步联系,并耐心说明了案件情况。
由于时差的关系,为了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沟通时间,法官多次牺牲个人休息时间,利用清晨或深夜,通过线上与安某进行沟通。其间,法官不仅详细聆听安某关于未能及时还款的原因陈述及其目前的经济状况,也向其明晰了相关法律规定以及拒不履行还款义务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
同时,法官也与胡某进行了深入交流,一方面安抚其因长期催款未果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另一方面也向其转达了安某当前的实际困难与愿意调解的意向,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弥合分歧。
在法官数次耐心、细致的“云端”沟通与协调下,双方当事人逐渐从情绪对立走向理性协商。法官抓住时机,多次组织双方进行“面对面”的视频调解。屏幕上,法官释法明理,引导双方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互谅互让,寻求解决问题的最大公约数。
最终,在法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达成了分期付款的调解协议:安某自2025年10月起,于每月15日前至少偿还胡某1万元,2027年3月31日前全部还清。为确保协议顺利执行,法官还就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流程进行了线上指导,赋予了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
调解协议达成后,安某通过线上转账方式迅速履行了首期1万元的还款义务,并承诺将严格遵守调解协议,按期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