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公民与法治》杂志社主办
本网站投稿信箱:yzdb@163.com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7803958
  当前的位置:燕赵人民代表网>>文教>>技艺传承 非遗璀璨:河北灵寿青铜器散发出耀眼光辉
技艺传承 非遗璀璨:河北灵寿青铜器散发出耀眼光辉
发布时间:2025-9-28 10:45:08   来源:燕赵人民代表网  杜俊强 王永平
【字体: 】     打印

河北省灵寿县作为中国青铜器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青铜器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灵寿青铜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铸造技术闻名于世,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北灵寿青铜器制作工艺源于清光绪年间,它继承了战国时期古中山国的青铜铸造技艺,是传统手工青铜铸造技艺的典型代表,其制作工艺复杂,在制作时要经过制模作范、筑炉、化铜、浇铸等20多道工序方能完成,完整保留了古代青铜手工制作工艺方法,对璀璨的古老青铜文化保护传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据了解,王英洁(男)现为河北灵寿青铜器制作第六代传承人,王英洁现年46岁,高中学历,中共党员,现任河北灵寿县中山青铜工艺厂经理、灵寿县青铜文化博物馆馆长,石家庄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


王英洁高中毕业后开始学习灵寿青铜器制作技艺,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完整掌握了青铜器制作技艺。1998年,王英洁和他父亲王三妮在灵寿县南寨乡青廉村成立了灵寿县中山青铜工艺厂,主要生产各种仿古青铜器、现代青铜工艺品,年生产青铜器2600件(套),200多个种类。现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产品研发推广中心战略合作伙伴。先后为孙毅将军、作家老舍先生、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铸造了铜鼎。

2006年,国家废止农业税后,他们有感于党和政府这一惠农富民政策,王英洁协助父亲王三妮制作了“告别田赋鼎”,教育后人要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这件事先后由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复兴之路》栏目进行了专题报道,并在2007年央视春晚提名报道,轰动全国,“告别田赋鼎”现收藏于中国农业博物馆,并定级为国家一级文物,他们制作的“蒸蒸日上”铜香炉获市文创产品大赛银奖,凤舞九天笔挂获最具生活创意奖。近年来,受邀参加了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河北省匠心文化品牌展、“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参加了河北省第一、二、三、四文创和旅游商品大赛,石家庄市第一、二、三、四文创和旅游商品大赛;2019年灵寿县中山青铜工艺厂获石家庄市文创和旅游商品大赛特别贡献奖。


为更好的保护这一优秀传统技艺,通过整理申报,2013年9月29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灵寿青铜器制作工艺”列入河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8年,在松滹湾文化广场新建了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灵寿青铜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共有五个青铜器主题展示区,分别为告别田赋鼎展示区(非遗展示区)、中山国青铜器展示区、夏商周青铜器展示区、民间青铜器收藏展示区、青铜器制作流程展示区。馆内共展出青铜器300多件,民间收藏珍品200多件,年接待游客12000余人次,灵寿青铜博物馆的建立为灵寿青铜器的保护传承、宣传展示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河北灵寿县高度重视青铜器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当地政府通过设立非遗传承基地、举办技艺培训班等方式,培养了一批年轻的青铜器制作工匠,同时,灵寿青铜器也走出国门,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崭露头角,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传统手工技艺面临严峻挑战。许多年轻人对青铜器制作缺乏兴趣,为此,河北灵寿县积极推动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积极推动青铜器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通过举办展览、开设体验工坊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青铜器文化。

灵寿青铜器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文明的艺术瑰宝,它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上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齐力保护下,灵寿青铜器将以其不朽的光辉,继续书写中华文明的辉煌篇章,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

责编:陶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