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网信办发布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聚焦娱乐性团播、私域直播等易滋生直播打赏乱象的重点领域,依法从严打击低俗团播引诱打赏、虚假人设诱骗打赏、诱导未成年人打赏和刺激用户非理性打赏等四方面突出问题。
作为数字经济时代衍生的一种互动商业模式,网络直播打赏自有其行业逻辑。或是为知识分享付费,或是为情绪价值买单,相对一般的消费行为,网络直播打赏更强调非强制性,某种程度上,它也是媒介化进程逐渐深入的缩影。只要守住合规底线,其就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
但近年来,各类突破道德与法律边界的网络直播打赏乱象层出不穷,甚至愈演愈烈。比如有的主播为博取关注,不惜以裸露隐私部位、模拟带有性暗示等低俗表演吸引观众打赏;有的通过精心打造“王妃”“海归精英”等虚假人设,诱导粉丝冲动消费;更有甚者,利用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的特点,通过话术诱导其高额打赏,频频造成倾家荡产的悲惨结局。
网络直播打赏乱象的危害绝不仅仅在于“谋财”!直播间里,“榜一大哥”被捧为“英雄”,挥金如土成为身份象征;主播为讨好打赏者,立场反复横跳,舆论场被撕裂;青少年沉迷“火箭”“跑车”的虚拟荣耀,误将流量等同于成功。长此以往,整个社会的认知逻辑与价值判断将被侵蚀,这比金钱损失影响更深、危害更大。
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何以屡禁不止、甚嚣尘上?究其根源,既有“流量为王”的误导,也有网络黑色产业链的推波助澜,特别是近来持续火爆的团播把出演低俗内容当作引流打赏的“捷径”,精心设计互动节目,用软色情来最大程度刺激用户非理性消费,将直播变成引诱打赏的低俗秀场。
歪风要刹,乱象要治。在此次专项行动中,要深挖负面典型,对纵容低俗露骨、坑蒙拐骗直播内容的平台,及屡屡挑战底线甚至罚而不改的MCN机构和主播,给予严厉惩戒,增强震慑力;要督促网站和平台细化审核标准,完善打赏规则,并压实平台、主播、MCN机构三方责任,推动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
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不是一阵风,也不是单一主体的事情,需要多方协同发力、综合治理。监管部门要严格执法,为行业划定清晰的红线;网络平台要摒弃“唯流量论”,严把内容关;MCN机构和主播要坚守职业尊严,彻底告别用剧本套路和靠博出位“骗”打赏的戏法;广大用户也要提高素养,理性看待直播内容,审慎进行打赏消费。只有形成监管有力、平台负责、行业自律、用户自觉的多元共治格局,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网络直播打赏乱象的滋生蔓延。
网络直播不是法外之地,打赏自由更不能沦为乱象借口。此次专项行动既是对打赏乱象的“外科手术”,也是对网络直播行业的“刮骨疗毒”。当打赏回归理性,当内容重归优质,网络直播才会真正成为传递正能量的“精神集市”,让数字经济的活力在规范中持续迸发。(古孟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