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雪中送炭的“银行贷款”,实则是步步为营的诈骗陷阱;看似举手之劳的“代购卡券”,实则是为虎作伥的洗钱行为。日前,行唐县人民检察院走进辖区社区开展反电信诈骗知识宣传,通过讲解一起“贷款”“代购电商储值卡”把诈骗资金“洗白”的案例,向群众揭开电诈分子近期在网络上编织的新型骗局。
“2024年3月26日,我接到一个陌生来电,对方说自己是某银行信贷部的工作人员,问我需不需要贷款……”就是这样的一个电话,让陕西籍手头窘迫的王某认为自己抓住了一根“浮木”,没想到这又是一块将他越压越沉的“石头”。“我想办法向我的发小借了5500元存入银行卡,并将余额6465.32元发送给工作人员看……”第二天,王某点开“银行工作人员”发送的网址,选择好贷款产品并提交个人信息后,却发现银行卡异常,账户内6000元资金消失不见了。
为何本要向银行贷款的王某反而被骗?经过审查研究案件,检察机关破解了当前“银行贷款”的诈骗新套路。原来,诈骗分子利用被害人王某需要贷款的迫切心理,以其提供的身份信息和银行卡信息不匹配、需证明具有偿还能力等为由,诱导王某扫描其提供的银联二维码,从而将银行卡中的资金分两笔转到其他两个银行账户……最终,王某被诈骗6000元。
而同一时间,远在行唐县的周某被一名陌生好友拉进一个微信群内,群里一个名为“阿仁”的人发布信息需要代买、代购京东E卡。周某为赚取微薄的“好处费”,向“阿仁”提供了其银行卡用于接收资金。很快,周某收到王某转来的3000元后,按照“阿仁”指示购买了30张面额100元的京东E卡,并将卡密告诉“阿仁”,从中获取35元的好处费。周某接收的正是王某被骗资金中的3000元,其行为导致被骗资金被迅速“洗白”。
“‘阿仁’还想让我再替他代购3万元、5万元的京东E卡,我怕数额太大,自己被监控住,就拒绝了。但没过多长时间,我的那张银行卡就被冻结不能用了。”周某说道。
“这虽然只是一个小案子,但近两年此类案件却是屡见不鲜。特别是这一案件中,被骗走的6000元有可能是压垮王某的‘最后一根稻草’。小案不能小办,要尽可能帮被害人挽回损失。”承办检察官在查阅这起案件后有感而发。
办案过程中,承办检察官耐心细致地对周某进行释法明理,使周某明白正是因为其提供银行卡以及“代购”的行为才导致王某被诈骗的钱得以“洗白”、难以追回。周某对自己的行为十分后悔,主动赔偿了王某的损失。
检察机关经审查认为,周某的行为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但因其系自首、初犯,认罪认罚,主动退赔并取得被害人谅解,依法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据此,行唐县检察院于近日对周某作出不起诉决定。
检察官提醒:
近一段时间以来,以“银行贷款”为借口的诈骗电话不在少数,像周某这样为了蝇头小利“代购电商储值卡”而沦为电诈分子“工具人”的情况也比比皆是。广大群众如接听到陌生贷款电话、被陌生人添加好友、被拉入陌生群聊,务必保持高度警惕,不要向他人随意提供身份证和银行卡信息,守好自己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