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北省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将破解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发展作为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河北发展、人大尽责”,2020年4月,全省人大系统开展的“6 +1”联动监督就包括矿山综合治理。同年,河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河北省非煤矿山综合治理条例》,从制度层面破解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难题,为治理非煤矿山提供重要法律支撑。
2025年11月6日,燕赵环保世纪行媒体采访团来到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采访报道我省第一批省级绿色矿山“边采边治、矿旅融合”的创新实践。
万明华介绍矿山修复治理情况
“此处矿区地处太行山中段东麓,为建筑石料用灰岩露天生产矿山,曾因无序开采,存在矿权分散、‘白茬山体’裸露、边坡崩塌隐患等生态与安全问题。”信都区皇寺村马鞍山矿区修复治理企业负责人万明华告诉记者,他们针对高边坡裸岩、软基边坡等不同区域分类施策,研发应用钻孔客土复绿、土工膜覆盖造林等创新技术,边开采、边治理,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4000余万元,治理面积约15公顷。
记者看到,曾经的“大地伤疤”已经披上绿装,先前的“白茬山体”业已化身德胜矿山公园。“公园以‘德胜’命名,不仅因为我们企业的名字,更是我们战胜裸露山体,边采边治、矿旅融合的成功见证。”万明华表示。
“我们的成功实践离不开各级人大的督促指导和依法推动。”万明华介绍说,矿山治理过程中,不仅各级人大高度重视,多次到现场进行监督检查,还有各级人大代表出谋划策。“尤其是非煤矿山综合治理条例的制定实施,可以说是为我们量身打造的,其中明确规定开展非煤矿山综合治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推广使用非煤矿山综合治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产品,提高非煤矿山综合治理的科学技术水平。”
据了解,全省人大系统开展“6+1”联动监督以来,邢台市三级人大对矿山综合治理工作高度重视,不仅成立了矿山综合治理专班,还组织五级人大代表点对点、面对面现场检查矿山综合治理工作,详细了解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整体规划、进展情况等,查找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邢台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还听取和审议了矿山综合治理工作执法检查情况的报告,对市政府矿山综合治理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满意度测评,并专门开展了专题询问,督促政府落实好矿山综合治理工作。信都区人大常委会做出关于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整治保护的决议,督促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全面加强矿山综合治理。
“因地制宜打造矿山公园,努力实现资源、生态、环境、效益协调统一。”“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治理,发挥矿山企业主动性和第三方治理企业活力,提高治理效率和质量。”“设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账户,缴存治理恢复基金,专项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一次次执法检查是督促也是支持,一条条代表建议是“意见”也是“良方”,一款款法律规定是约束更是保障,在各级人大的积极推动下,非煤矿山突破了传统矿山“重生产、轻修复”的管理模式,将生态修复深度融入生产运营全流程,从资金、技术、机制、管护等方面构建起系统化管理机制,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在按要求计提基金和预存土地复垦费用的基础上,我们把每年盈利的40%专项用于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及相关技术人员培训,确保生态治理资金持续稳定投入,为‘边开采边治理’提供了坚实的经济支撑,筑牢了矿山修复的经济根基。”据万明华统计,截至目前,他们由政府、银行、企业三方监管的预存土地复垦费用已达500万元左右,仅2025年就拿出220万元用于矿山地质环境修复,10.5万元用于技术人员培训。
有了法律保障和资金支持,万明华带领团队积极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探索研究,构建起“矿山生态立体修复”模式——钻孔客土复绿技术让陡峭裸岩“披绿装”,土工膜覆盖营养钵苗造林技术给软基边坡“穿防护衣”,凿岩客土造林技术让安全梯台“变绿带”。“我们针对不同边坡类型研发专项技术,通过客土喷播、立体植被种植等技术,矿区快速构建起稳定的‘乔-灌-草-藤’生态系统,植被成活率高达85%以上,彻底扭转了以往‘裸岩遍布’的面貌,为灰岩裸露地区生态恢复提供了实践经验。”
历史采场治理前后对比图
如今,矿区生态系统显著改善,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复苏,2023年春季首次在矿区南坡发现七彩山鸡活动,2024年种群增至15只以上;2024年迁徙季,3批共12只黑鹳在荷花池停留1-2天觅食,锦鲤池与荷花池已成为黑鹳迁徙途中的临时栖息地。2025年监测数据显示,矿区PM2.5浓度7μg/m³、PM10浓度18μg/m³,优于区域平均水平,生态环境实现从“破损”到“焕新”的根本性转变。
参照3A级公园标准打造的德胜矿山公园,依托生态修复形成的景观产品,串联周边玉泉禅寺、八仙葫芦园等文旅资源,构建起“生态+文旅”集群,2024年带动当地旅游突破6000万元,同步拉动本地农产品增值与就业增收。据了解,该矿山修复治理所需的苗木也全部购自附近村民,截至目前,已购买侧柏近万株,价值25万元左右;刺槐、国槐各四五千株,总价值41万元左右。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我们本地的皇寺笨鸡销售价格从每只80元涨到120元,年销量从5000只增至2万只,带动50余户农户增收。”信都区人大代表、皇寺村党支部书记刘文志告诉记者,矿山修复过程中生态产业创造的绿化养护、旅游服务等岗位200余个,聘用的都是附近的村民,农闲时也有不少村民到矿上植树种草,月均收入较传统农业提升1500元,实现“生态增值-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我们村里18户都在培育树苗,已经种了10多年了,基本上都是卖到附近矿上,不愁销路。我们家培育了30多亩,今年已经卖了3000来棵,收入10来万元。”皇寺村村民靳伟杰告诉记者。
通过“基金预存+利润反哺”的资金保障、“产研用”协同的技术支撑、“责任量化+专业管护”的组织机制,信都区马鞍山矿山修复治理工程构建起“生态修复-产业带动-就业增收”的闭环体系,以“边采边治、矿旅融合”的创新实践,荣获“绿色矿山重大工程二等奖”“全国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该矿山入选河北省第一批省级绿色矿山名录。万明华所在企业成为区域绿色发展标杆,他们兼顾生态修复、价值转化与民生改善的“邢台模式”,为全国同类生产矿山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