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公民与法治》杂志社主办
本网站投稿信箱:yzdb@163.com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7803958
  当前位置:燕赵人民代表网>>监督纵横>>燕赵环保世纪行·走进太行山|冀南山区的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之路
燕赵环保世纪行·走进太行山|冀南山区的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25-11-21 10:07:26   来源:河北法治网      作者:王智勇 马继锋 王昕妤
【字体: 】     打印


太行山深处,绿意绵延,溪流潺潺。从邢台前南峪的“太行明珠”,到英谈古寨的“千年红石城堡”,再到邯郸武安李家庄的“山游市集”,一幅生态与旅游融合、绿色与发展共赢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近年来,河北依托太行山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前南峪:从荒山秃岭到“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山坡和尚头,土地随水流;有雨就成灾,无雨渴死牛。”这是几十年前前南峪村的真实写照。如今,这里林木覆盖率高达90.7%,植被覆盖率达94.7%,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变化的背后,是一场持续数十年的“绿色革命”。前南峪人累计投工126万人次,动土石方746万方,探索出“三个三结合”的沟域治理模式,成为小流域治理的国家标准。从“材林头、干果腰、水果脚”的生态布局,到引进科技改良林果品种,再到发展果品深加工、注册“前南峪”品牌,昔日的荒山沟变成了“绿色银行”。

生态好转带来产业兴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位于前南峪村。前南峪村依托绿色资源和“抗大”红色文化,打造国家4A级景区,建设野外课堂、生态观光园,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农业深度融合。2024年,全村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旅游带动收入1860万元,80%的家庭从事农家乐、生态采摘等绿色产业。

“有了好风景,就等于栽下了‘摇钱树’。”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天林说。村民李爱英的农家乐年收入超10万元,翻修后接待能力进一步提升。生态旅游不仅鼓了村民腰包,更提升了人居环境。村里建成连体别墅、污水处理设施、秸秆气化站,村民享有“三免六补二奖励”福利,实现了“生活条件优越化、生活方式城镇化”。

英谈古寨:红石城堡中的生态智慧

在邢台西部太行深山中,英谈古寨依山而建,红石砌就的城墙、院落层层叠叠,被誉为“中国北方千年古堡”。古寨建筑全部采用本地红石,依山就势、错落有致,体现了“就地取材、顺应自然”的生态智慧。

“外看三层楼,近看不是楼,一层一个院,无梯能上楼”,独特的建筑风格不仅节约土地,更与山势融为一体。寨内古井、古树、石板路保存完好,村民吃豆沫饭、饮山泉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英谈还是革命老区,如今,红色文化与古寨生态交相辉映,吸引游客走进石巷,聆听革命故事,感受淳朴民风。古寨不搞大拆大建,坚持修旧如旧,最大程度保留历史原貌,让生态与文脉共同延续。

李家庄:生态理念激活“山游市集”

在武安市活水乡李家庄村,“山李冀·山游市集”于今年9月开街,短短一个月游客量突破33万人次,营收近290万元。项目的成功,源于其“不砍一棵树、不填一个塘、不拆一座房”的生态理念。

市集完整保留原始村落风貌,打造集文、旅、农、商、康养于一体的新业态。通过“公司+集体+村民+商户”模式,统一管理、统一收银、统一营销,既保障食品安全与品质,又带动当地就业200余人、返乡创业30余户。

“山李冀·山游市集”的崛起,是“最小干预自然”为理念的乡村振兴新路径。项目从规划、建设到运营,全程贯穿着对原有生态与村落肌理的尊重与保护。所有改造提升均在原有村落格局上进行。道路依循旧径,建筑修旧如旧,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李家庄的自然起伏与原始风貌。“轻介入、微改造”从源头上避免了大拆大建对乡村生态系统的破坏,守护了太行山村落的原生状态与独特气质。

在此基础上,对闲置资源的创造性盘活,使76处长期闲置的宅基地和旧民居转化成为一个个富有活力的商铺、工坊与体验空间。这更将“闲置资产”转变为“活化资本”,为乡村注入了持续的内生动力。当地山货、农副产品得以在家门口实现价值提升,减少了传统农业对环境的压力,形成了绿色循环的产业雏形。李家庄的实践表明,最先进的生态理念,往往体现为对自然和传统最大程度的谦卑与尊重。

从前南峪的“由荒变绿、由绿变富、由富变美”,到英谈古寨的“红石生态、红色传承”,再到李家庄的“生态运营、文旅融合”,三地虽路径各异,却共同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太行山的怀抱中,生态旅游不仅守护了绿色家园,更激活了乡村经济,提升了百姓福祉。这条绿色之路,正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责编:李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