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是检验司法效能的重要标尺之一。今年以来,广阳法院锚定打造省域先进法院工作目标,深刻把握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际内涵,坚持重塑发展“廊坊经验”,将调解工作贯穿于办案全过程,着力化解矛盾纠纷,最大限度提升人民群众的司法满意度,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基层联动化纠纷 法润乡间促和谐
“谢谢您,这下我们几家的房子算是保住啦!”村民老张拉着广阳法院九州法庭庭长的手激动地说。不久前,某公司在某村施工过程中不慎损坏了该村地下水管,致使水管破裂跑水,导致老张在内的三户村民房屋发生不同程度的裂痕,若不及时修复将存在安全隐患。但就修复问题双方没有达成一致,无奈之下老张等三户村民将该公司以及某服务站诉至法院。
为精准把握案情,九州法庭庭长多次前往现场实地查看,认真勘查、测量,积极与各方当事人沟通协调。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引导当事人依法进行鉴定,确认损失、划分责任。另一方面,为避免影响项目正常施工,同时更好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经认真研判决定会同乡镇政府集中各自优势和资源,协同调解此案。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耐心调和、不懈努力,村民、公司、服务站三方达成调解共识,法庭现场出具了调解文书。
九州法庭对于涉及基层群众利益的纠纷,始终秉持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的原则,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积极回应群众诉求,通过解“法结”、化“心结”,切实将司法为民落到实处,为建设和谐乡村、维护社会稳定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血浓于水亲情在 多元解纷化干戈
一老人病故后,三位子女因价值数百万遗产继承问题产生纠纷并愈演愈烈。其中,侨居海外的小女儿委托律师,一纸诉状将侨居另一国的姐姐和居住在国内的母亲、兄长告上法庭,一场跨越万里的家事诉讼在广阳法院开启。在诉讼过程中,由于四名当事人分处三地、相隔遥远,再加上时差等因素常使沟通陷入僵局。
承办法官带领团队经过认真梳理案情、总结争议焦点,认识到血浓于水的亲情,决心化干戈为玉帛,确定了以调解方式化解矛盾的办案思路。一方面,利用新媒体平台建立“跨国调解群”,克服时空限制,实现文书电子送达、在线协商。另一方面,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委托有关律协、调解组织,联系原被告委托的律师展开调解工作。法官和多位律师都积极设身处地,以专业和温情共同引导当事人从亲情角度换位思考,通过播放家庭影像唤起当事人美好回忆,打破对立坚冰。经过7天耐心的线上调解,最终促成四方达成和解,在线签署了调解协议,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在本案的调解过程中,广阳法院积极运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为调解工作赋能,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促进了司法服务水平和审判质效的双提升,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法官暖心高效调解 助力农民工解“薪”愁
“这马上过年了,我们的工钱啥时候能给呀?”年初,一起农民工代表讨薪案件交到民事审判团队手中。为了不影响农民工返乡过年,法官带领团队迅速了解案情,得知原告孔某作为工友组长,带领工友们在某建筑工地从事木工、钢筋、零工等工作。因承包商与发包商长期拖欠工人工资,孔某作为代表将两家企业诉至广阳法院。过程中,起初三方达成和解,原告撤回起诉,解除保全,并签订三方协议书,约定了履行期限。但之后两个被告未如约履行,原告几次催要无果后,遂按照协议再次提起诉讼。
进入诉讼程序后,承办法官在阅看完卷宗后,心理清楚这类案件不能简单地“一判了之”。农民工等着钱用,企业也有实际困难,处理不好,有可能更加激化矛盾。于是立即组织三方坐下来,让当事人充分表达想法。在了解各方真实心理后,首先从法律专业角度向被告阐明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法律后果,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导他们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体谅农民工群体的不易以及回家过年的迫切愿望。经过充分的释法明理、深入交流,来来回回谈了好几次,最终,三方再次达成调解,并明确了履行期限和给付方式,几十名农民工如愿拿到了工资。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广阳法院始终秉承“如我在诉”理念,在司法审判实践中,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注重发挥“廊坊经验”作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矛盾纠纷实质化解,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和幸福感,努力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相统一,为社会和谐稳定筑牢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