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在涞水县义安镇下庄村,技术人员正通过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实时监测雷沃智能驾驶拖拉机的运行情况。 河北日报见习记者 李靖恬摄
不用人驾驶,机器就能在农田里完成耕地、播种一整套流程。
10月24日下午2时许,在保定市涞水县义安镇下庄村的农田里,一台无人驾驶的拖拉机正自主行进。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田地被整齐划一地翻开,麦种被精准地撒入土中,翻起的土浪犹如用尺子量过一般笔直。
“我们合作社的‘新成员’——雷沃智能驾驶拖拉机才‘上岗’三天,就已经成了我们种地的得力帮手!”涞水县立龙小麦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立龙笑着说。
无人操控,何以实现精准作业?张立龙掏出手机,将屏幕亮在记者眼前。“秘诀就在这里。这是跟拖拉机配套的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它相当于农机的‘智慧大脑’,所有操作都靠它指挥。”她说。
她边演示边解释,只需提前在系统中输入作业范围、行进路线、转弯半径等基本数据,通过北斗导航系统精准定位,拖拉机便能自动规划路径,实现全流程无人化作业。“自动掉头、自动耕种,一气呵成。”张立龙说。
说话间,她用手指向农田里正在作业的拖拉机,记者注意到,机身前后左右都装着黑色的监控设备。“这些设备能把耕深、作业面积、油耗这些数据,实时地传回智慧农田管理平台。平台根据这些数据,会自动分析农机的作业质量和效率,要是发现哪里耕深不够、路线有偏差,会随时调整作业参数,确保每一寸地都精准耕种。”
作为涞水县的农业重镇,义安镇粮食播种面积很大。但在过去,当地农业生产长期依赖传统农机,每到农忙时节,常因人力紧张而耽误生产进度。如今,农民通过手机指挥,无人农机就能下田干活,传统的农耕方式正在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往年一到这时候我就发愁。”张立龙说,人手紧、任务重,心里特别没底。而如今,无人拖拉机的引入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一台效率能顶过去三台,每亩地还能节约人工和用水成本约15元、燃油成本24元左右。”她说。
无人拖拉机的顺利落地与推广,离不开当地对智慧农业工作的持续推动。今年以来,涞水县重点推进智能农机信息化升级改造、智慧农场管理系统建设等工作,逐步构建起从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的全流程数字化作业体系,推动农业生产向全程智能化迈进。
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面积2000余亩的智慧农场核心示范区,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无人驾驶拖拉机与收割机等先进装备陆续投入使用。下一步,该县计划以此示范区为基础,辐射带动周边耕地实现智能化升级,破解“用工难、效率低、成本高”等农业生产现实难题。(河北日报见习记者 李靖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