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觉得抽烟、打架特威风,现在才知道那是在糟蹋人生!我一定会痛改前非,走好自己今后的路!”金秋时节,在邯郸市公安局邯山区分局渚河路派出所设在瑞城社区的“朝阳驿站”关爱站内,16岁的小昭(化名)郑重地向该所副所长季帅汇报自己近期的思想动态。
从之前招惹是非的“熊孩子”,到如今的幡然醒悟的“好少年”,小昭的这一变化,不仅是其个人成长的印记,更是邯郸市公安局邯山区分局对问题少年进行分级干预工作成效的生动注脚。今年初,该分局聚焦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屡犯屡抓、屡抓屡放、屡放屡犯”这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探索创新了“一站四教”工作模式,即以关爱未成年人工作站为组织平台,通过做精亲职教育、做细矫治教育、做优观护教育、做实帮扶教育,对辖区内不良行为未成年人开展温情帮教活动,不断织密预防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防护网。截至目前,该分局共包联帮教390名问题少年,辖区内低龄化违法犯罪案件同比下降8.4%。
推进关爱站建设
让有不良行为未成年人浪子回头
为一句口角之争,14岁少年纠集十多名同学大打出手;13岁男孩一周内竟连续盗窃3次,成了派出所的“常客”……
“问题少年就像行走在悬崖边的人,关键时刻拉一把,就会拯救他们的一生。”面对日益严峻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态势,邯山公安分局深入实施“主动警务、预防警务”,在17个派出所组建关爱未成年人工作站,通过对辖区内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全面摸排,逐一落实包联帮教工作机制,最大限度让他们回归正途。
为保障帮教活动有效开展,各派出所根据具体情况,将关爱站设立在派出所内或者社区警务室、学校等周边交通便利、环境相对安静的区域,确保未成年人在接受帮教措施时能够处于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关爱站在硬件设施方面,均按照一个专门接待室和法治宣讲区、心理辅导区、亲子教育区、档案管理区“一室四区”的标准进行配置;在人员架构方面,由派出所所长担任站长,成员涵盖社区民辅警、社区工作人员、心理咨询师、家庭指导师、社区志愿者等,每日安排专人在岗,为来访者开展日常咨询、法治教育和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等事务。
“农林路派出所‘蔚蓝·灯塔’关爱站进驻校园后,我们学校的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邯郸市二十七中学法安办主任李绍芳介绍,关爱站通过常态化摸排问题学生,采取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等结对帮扶措施,已成功转化问题学生21名,及时消除和化解了各类校园治安隐患。今年以来,该校未发生一起聚众斗殴案件,未发生一起家校纠纷警情。
做精亲职教育
照亮问题少年返航路
“以前总以为挣钱、满足孩子物质需求就是对他好,现在才明白,挣钱养家的同时兼顾陪伴,对孩子成长更重要!”邯山公安分局滏东派出所副所长李秀博家访四年级问题少年小浩(化名)时,小浩母亲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听了民警的家庭教育指导课后,小浩母亲与小浩在一起的时间多了,沟通也多了,小浩也逐渐改变了不写作业、扰乱课堂秩序、随意欺负同学的坏毛病。
“问题少年”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邯山公安分局针对父母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组织家庭教育指导团队对问题家庭开展亲职教育,让家有爱,让爱有方,筑起家庭保护防线。
针对怠于履行职责的家长,关爱站工作人员大力宣讲家庭教育促进法,向他们详细解读“监护失职法律清单”,推动由“甩手家长”向“合格监护人”转变;针对暴力管教的家长,以案说法,警示他们纠正过去不打不成器的教育理念,用非暴力沟通方式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结,依法带娃;针对留守儿童家庭,督促父母定期与孩子视频沟通,及时关注其心理需求,履行好“不在场却不缺席”的监护责任;针对沉迷网络的家庭,帮助家长建立家庭用网规则,科学引导孩子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把住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家庭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以爱为底色的陪伴与引导!”邯山公安分局法制大队大队长刘慧梅介绍,在家庭教育指导团队的指导下,广大家长转变了教育理念,掌握了科学育子方法,提升了家庭教育能力,促进了亲子关系修复。截至目前,该分局各关爱站共开展家庭教育指导235人次,家访108人次,效果良好。
做细矫治教育
使迷途少年把好“人生方向盘”
“孩子现在像变了个人,放学就回家,再也不瞎出去捣乱了,学习成绩也上去了!”看到曾被自己斥责为“小混混”的儿子这一段时间的变化,小文(化名)的父亲一脸欣喜。
为防止迷途少年在“下坡路”上滑向更深的深渊,邯山公安分局坚持宽容但不纵容的原则,及时开展矫治教育,帮助这些孩子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好“人生方向盘”。
“救人更要先救‘心’!”在矫治教育中,关爱站工作人员在对迷途少年予以训诫及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定期汇报行动动态的基础上,针对他们内心的迷茫、恐惧、抵触等情绪,及时进行心理矫治教育,引导其知错认错,并通过查“病灶”、解“心结”、治“心病”,帮助迷途少年修正人生轨迹。
未成年不是逃避责任的挡箭牌,无论年龄大小,违法就要付出代价。邯山公安分局治安大队大队长赵士卫介绍,他们出台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追赃挽损、民事赔偿工作机制,对拒不履行赔偿责任的,在受害人签订委托书后,联系公益律师及时向法院提起诉讼,促推迷途少年或其监护人自觉履行赔偿义务。截至目前,该分局共协助5名受害人追偿7万余元。
此外,滏东派出所“小荷”关爱站还构建了“三级干预”矫治机制,分为“绿荷”“黄荷”“红荷”三个等级:对有轻微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定为“绿荷”,实行“司法保护+未成年人帮扶教育”;对有两次以上治安违法记录的未成年人定为“黄荷”,实行“民警帮扶+心理矫治+学校和家庭联合教育”的矫治模式;对于有多次实施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定为“红荷”,实行“司法介入+心理矫治+专门学校”矫治模式,有效防止不良行为加重,助力他们顺利改过自新。
做优观护教育
让特殊少年向阳而生
“看着这些残疾小孩做的手势操,虽然不很完美,我却真心佩服他们。跟他们比,我真应该好好学习,珍惜健康的身体和家人的关爱。”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参加完由邯山区慈善总会等组织的儿童节文艺演出活动后,曾多次寻衅滋事的特殊少年小洋(化名)有感而发。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特殊少年转化工作,不是哪个部门哪个单位一家的事。”对此,邯山公安分局联合有关社会组织、机构等,创新探索了警校合作、警社合作、警地合作三种模式,不断强化对特殊少年的职业教育、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努力提升“补课”“改过”的观护效果。
在警校合作型观护模式中,开元派出所“青禾”关爱站联合邯郸学院开展“高校体验计划”,组织问题少年参观校园、学习有关职业技能,旁听优秀大学生事迹报告,在书香氛围与大学生互动中,唤醒其对知识与未来的向往,助力他们重塑心灵,顺利回归融入社会;在警社合作型观护模式中,渚河路派出所“朝阳驿站”关爱站与区慈善总会、养老院等合作,组织包联未成年人参加公益活动,掌握护理等相关知识,并建立积分排名制度,引领他们将青少年特有的热情与“冲动”用在正确的事情上,自觉矫正自身行为,主动与违法行为隔绝。
“观护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技能,更是唤醒被遗忘的价值!”邯山公安分局副局长刘明表示,他们通过做优观护教育,从思想、心理、行为、技能等多个维度对问题少年进行教育矫治,使得一批曾被贴上另类标签的孩子们,灵魂深处受到深刻触动,思想认识得到根本转变,行为举止实现实质蜕变,在观护平台的淬炼中获得新生。
做实帮扶教育
帮“偏航”少年修补青春
“火候掌握得不错,这串儿吃起来挺香!”日前,在一家烧烤店内,滏东派出所民警看着忙碌不停的小鑫(化名),乐呵呵对由他们推荐到这儿工作的这一“偏航”少年说道。
为防止问题少年重新违法犯罪,邯山公安分局持续加大帮扶教育力度,积极为这些孩子提供生活上的帮困、学习上的帮助、就业上的扶持、权益上的保护,帮助每一个偏航少年修正航向。
针对失亲或父母长期外出的留守儿童,邯山公安分局组织各关爱站工作人员争当“爱心爸爸”“爱心妈妈”,对他们开展亲情帮扶;针对父母离异、服刑人员子女或监护人缺失的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由关爱站工作人员包联,开展“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帮扶;针对专门教育结束后的罪错未成年人,由属地派出所开展后续跟踪帮扶,巩固矫治效果。
其中,对经过帮扶教育,现实表现向好、愿意真心悔过的,邯山公安分局积极与教育部门、爱心企业对接,鼓励这些孩子回归学校继续完成学业,或者学一门技能,找一份工作,实现自食其力。今年以来,他们经过协调沟通,已帮助23人重返校园、9人参加技能培训、4人实现就业。
“我们要让迷途少年回头,更要帮助其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让他们带着尊严和能力重新书写人生精彩篇章!”邯山区副区长、公安分局党委书记、局长温俊华表示,他们将在转化不良行为未成年人工作上持续发力,帮每一个“偏航”少年修补青春,真正实现“矫治一人、挽救一家、安宁一方”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