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公民与法治》杂志社主办
本网站投稿信箱:yzdb@163.com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7803958
  当前位置:燕赵人民代表网>>理论研讨>>法治护航网络强国建设
法治护航网络强国建设
发布时间:2025-11-12 15:32:29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作者:陈兵
【字体: 】     打印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以“共筑开放合作、安全普惠的数智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在本届乌镇峰会期间,围绕数字经济、文化遗产数字化、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议题展开,彰显我国在网络空间治理、开放合作、安全普惠方面的战略视野。其中,“全球发展倡议数字合作论坛”“网络安全技术发展与国际合作论坛”“中阿互联网发展与合作论坛”等论坛的举办,体现出中国在促进数字合作、深化交流互鉴、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方面的积极行动和责任担当。与此同时,回望网络强国建设的非凡历程,中国始终坚持以法治为根基、以创新为引擎,在网络空间治理中交出了一份彰显制度优势与治理智慧的精彩答卷。

法治固本:筑牢网络强国制度根基

网络强国建设的深层竞争,本质是制度规则的竞争。法律框架的协同完善构成了最坚实的制度底座。2025年10月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明确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写入总则,同时新增人工智能治理条款,明确支持关键技术研发与安全监管并重的发展路径。这与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形成有机衔接,同时与民营经济促进法形成制度呼应,构建起覆盖网络安全、数据治理、市场主体保护的完整法治闭环。这种体系化立法实践,精准呼应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为数字经济划定了安全与发展的清晰边界。

监管机制的创新则让法律条文真正“活起来”。针对平台经济领域的无序竞争问题,监管部门不再局限于事后处罚,而是建立起“事前合规指引、事中动态监测、事后精准追责”的全链条监管体系,让网络法治从个案纠偏走向制度性规范,这正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原则在数字领域的生动实践。

法治赋能:驱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网络法治的价值,最终体现在为网络强国建设破解痛点、释放活力的实践成效上。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而网络法治正是确保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关键钥匙。

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根据《中国IPv6发展报告(2025)》,我国网络规模、用户规模、流量规模均位居世界第一。诸多成就的背后,是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等法律提供的制度保障,是《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的持续推进。

在人工智能创新领域,法治贯穿总体发展历程,发挥着规范与推动作用。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的科学规范引导之下,AI产业不断焕发蓬勃生机。在为技术研发和场景应用预留充足发展空间的同时,通过明确算法备案、内容审核等要求防范技术异化风险,确保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始终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

法治引领:贡献网络治理中国智慧

2025年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十周年,本届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恰是中国网络法治实践全球价值的集中展示窗口。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网络法治正是践行这一理念的重要载体。中国网络法治建设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既立足本国国情,又积极对接国际规则。在人工智能治理领域,我国既通过法律法规完善伦理规范与风险监测体系,又主动参与《全球人工智能标准发展报告》等国际规则制定,推动形成“技术创新+安全治理”的国际共识。在数据跨境流动领域,探索建立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既保障了国家安全,又为跨国企业提供了可预期的合规路径。

更具深意的是,中国网络法治实践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治理经验。我国通过数字研修院等平台,向发展中国家分享网络安全立法经验与数字惠民实践,推动缩小全球数字鸿沟,为全球数字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面对即将开启的“十五五”新征程,我们要坚持法治保障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不断完善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网络强国,为全球数字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编:李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