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小餐桌”一直是双职工家庭解决孩子放学后、家长下班前“管理真空期”的重要途径。“餐桌虽小,关系却大”,“小餐桌”的质量直接关系广大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生命安全。为精准解决这一问题,共筑防护屏障,近日,石家庄市新华区人大常委会积极担当作为,作出了关于规范提升“小餐桌”管理的决定。
代表建言献策 筑牢安全底线
新华区“小餐桌”数量较多、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学校周边区域。区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发现,“小餐桌”管理缺乏全国统一的专项法规,各部门职责边界模糊,容易出现“多头管”或“没人管”的情况。同时,由于从业门槛低、工作人员流动性大、开办地点标准较低等特点,“小餐桌”行业存在着经营环境差、安全隐患多、油烟污染和噪声扰民等问题。
“要完善‘小餐桌’长效监管机制,健全监管协同机制,强化主体责任落实,构建社会监督体系,发挥协会桥梁作用,加强应急处置能力,让‘托管’不‘脱管’,让‘小餐桌’成为‘放心桌’。”新华区人大代表李宗力的建议引起了区委的高度重视。区委多次强调要抓好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群体,特别是校园、“小餐桌”等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党委有部署,人大有行动。2025年,新华区人大常委会将规范提升“小餐桌”管理作为制定“小切口”决定的选题,多次召集区市监局等有关职能部门与人大代表面对面沟通,就规范提升“小餐桌”管理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剖析、探索对策,充分论证决定的重点内容和整体框架。区人大常委会多次组织人大代表、专家等到辖区萌乐园、盛才、盖德等“小餐桌”进行实地视察调研、召开座谈会,详细了解全区“小餐桌”管理工作情况。
突出问题导向 多方论证座谈
如何让“小餐桌”管理体系更加健全?如何做到监管服务更加完善,安全保障有效提升?如何让“小餐桌”决定更加管用有效?新华区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提前介入,会同区政府办及区市监局坚持问题导向,组建起草专班,集中时间和精力推进“小餐桌”决定的起草工作。
为增强“小餐桌”决定的针对性、可行性和专业性,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召开在新华区的全国人大代表,部分省、市、区人大代表,部分市、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和驻区高校专家学者,市市监局有关专家及学校负责人参加的征求意见座谈会,着力答好这道规范提升“小餐桌”管理的“必答题”。
参加座谈的市市监局有关专家建议,要进一步明晰“小餐桌”行业监管中各单位职责,对“小餐桌”的开办条件、经营规范等作出详细规定,并研究探索“小餐桌”红黑榜管理制度,通过公示红黑名单,激励“小餐桌”经营者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和服务水平,促进“小餐桌”行业健康发展。
参加座谈的石家庄市金地小学校长建议,要加强宣传,引导家长关注“小餐桌”的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问题,增强家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监督意识。
强化监督效能 助推落地见效
新华区人大常委会突出“人大+教育”重点领域监督,除连续三年将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重点监督内容外,专题制定规范提升“小餐桌”管理的决定,以刚性监督推动区政府真正把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在行动上。
区政府办及区市监局等职能部门对全区中小学校校外“小餐桌”开展拉网式排查,建立监管工作台账,确保底数清、情况明;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发放明白纸、集中观摩等多种形式,组织“小餐桌”经营者开展食品、消防、卫生等方面安全知识培训,进一步提升“小餐桌”经营者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以及风险防范、应急处置能力;开展了5次联合集中整治,排查各类安全隐患520余项,对300余家“小餐桌”经营者进行约谈,对8家“小餐桌”的28批次食材、调味品、餐饮用具进行抽检,进一步规范“小餐桌”的市场秩序。
在充分了解区政府开展的“小餐桌”排查摸底、宣传培训、联合整治等工作后,石家庄市人大代表白海军说:“孩子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关心他们的成长就是关心国家的明天。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全链条守护、全方位发力的姿态,推动‘小餐桌’规范管理从整治到长治的转变,实现问题从发现到解决的闭环管理,全面提升‘小餐桌’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努力达到‘小餐桌’安全有保障、质量有提升、家长更放心、行业更规范的监管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