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公民与法治》杂志社主办
本网站投稿信箱:yzdb@163.com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7803958
  当前位置:燕赵人民代表网>>张家口>>“五融入工作法”的创新实践——怀来县人大代表法律工作站的作用探索
“五融入工作法”的创新实践——怀来县人大代表法律工作站的作用探索
发布时间:2025-11-14 10:17:04   来源:怀来人大      作者:王浩 陈晓晴
【字体: 】     打印

在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进程中,怀来县人大常委会创新设立了人大代表法律工作站,通过实施融入社区、学校、街村、企业、退役军人群体的“五融入工作法”,构建起“小站点、大作用”的基层法治服务网络。

截至2025年8月,该工作站已开展公益讲座20余场,化解矛盾纠纷和提供法律咨询63件,覆盖全县17个乡镇,形成了以宪法主题馆、文创中心、连心屋为载体的立体化法治文化矩阵,激活了人大代表履职的“神经末梢”,更探索出新时代基矛盾化解的创新路径。

“五融入工作法”的实践逻辑

组织架构的立体化延伸。工作站以工业街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为阵地,建立起“1+N”服务网络。即:1个主站统筹全局,N个特定群体(社区、学校、街村、企业、退役军人群体)精准触达。每周六日固定开展“代表接待日”,形成由四级人大代表和10名公益律师、心理咨询师、退役军人联络员、街村书记联络员组成的专业调解团队,主动开展义务调解服务,构建起“法律专业+情感疏导+基层治理”三维调解体系。在2024年1月张某遗产继承纠纷中,值班律师唐全州通过法律分析与情感疏导,妥善解决了未成年子女抚养问题,获赠“定纷止争办实事”锦旗,彰显了专业化调解效能。

矛盾化解的前置化机制。工作站将“枫桥经验”与人大代表履职深度融合,建立了“排查-调解-回访”闭环机制。在春耕秋收、节假日等矛盾高发期,组织代表分片走访,运用“法律+情理”双轨调解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在推动企业全员上社保政策落实上,发挥公益律师专业性强的优势,组织开展公益讲解普法活动,提前介入宣讲,通过释法明理促使企业合法经营,为企业化解劳资纠纷起到了积极作用。这种“关口前移”的工作模式,使企业涉法前置化,纠纷化解在诉讼前,有效降低了司法成本。

法治宣传的精准化供给。工作站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定制普法内容,在社区开展婚姻家庭专题讲座,在学校开展校园霸凌犯罪危害授课,在农村普及土地承包法,在企业举办合规合同规范经营培训,为退役军人提供优抚政策解读。2024年3月,工作站联合县工商建材业商会开展“法治进企业”活动,10名律师深入12家企业,提供合同审查、劳动争议等专项服务,帮助企业完善管理制度17项。这种“按需普法”模式,使群众法律知晓率提升至89%,促进了“要我学法”到“我要学法”的转变。

多维协同的治理效能

人大代表履职的创新突破。工作站打破传统代表履职模式,将履职场景延伸至群众日常生活,通过“连心屋”面对面倾听诉求,运用“怀来人大代表线上履职平台”实时反馈群众留言回复办理进度,实现“群众点单-代表接单-部门办单”的全流程闭环。2024年人大代表通过工作站收集并推动解决道路硬化、饮水安全等民生问题42件,使代表履职更具实效性。这种“沉浸式履职”增强了代表与选民的联系,选民对代表满意度达98%。

法治文化的立体化浸润。宪法主题馆通过对宪法历程、五次修宪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对宪法的论述、怀来县人大发展历程、联络站工作成果和法治实践的展示,“连心屋”搭建法治书架、法治文化、心理咨询平台,推出人大代表掠影手册等文化产品,打造集学习、调解、心理疏导于一体的“法治会客厅”。289部电子书涵盖宪法、民法典、乡村振兴等领域,通过“怀来人大代表线上履职平台”实现线上共享,日均访问量达百人次,形成“线上+线下”的文化渗透网络。

基层治理的协同化创新。工作站与县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建立互通对接机制,构建起“人大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2024年调解咨询案件37件,调解成功率94%;引入心理咨询师参与涉访案件疏导,帮助特殊压力困惑人员减轻心理负担。这种“法律+心理+行政”的多元共治模式,使工作站成为基层治理的“减压阀”和“稳定器”。

制度创新的深层价值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微观实践。工作站将人大代表履职嵌入基层治理全链条,通过开门接访、上门走访、线上约访等方式,实现群众诉求表达的全天候响应。在宪法主题馆的设计过程中,工作站采取“群众出题、代表解题”的民主决策范式,组织智库委员、群众代表召开8次座谈会参与方案讨论,使法治建设真正成为群众参与的民生工程。

法治与德治的融合化路径。工作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调解过程,在处理邻里纠纷时引用村规民约,在化解家庭矛盾时倡导孝老爱亲,在企业纠纷中强调契约精神。在调解南园村宅基地纠纷过程中,刘建国代表援引《民法典》与村规民约双轨说理,促成双方达成和解,既维护了法律权威,又修复了邻里关系,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的综合效果。

未来发展的优化方向

数字化赋能的深度拓展。利用好“怀来人大代表线上履职平台”在线咨询、纠纷调解、普法课堂等功能,实现“指尖上的法律服务”。建立矛盾纠纷大数据分析平台,通过智能预警系统提前预判风险,提升治理精准度。

专业能力的系统化提升。建立代表常态化培训机制,每年组织2期以上由公益律师授课的法律实务专题培训。完善“代表+律师”结对帮扶制度,通过案例研讨、模拟调解等方式,提升代表的法律运用能力。

区域协作的机制化构建。利用各乡镇区域调解联盟,在环境治理、全县劳资纠纷等领域形成协同治理合力。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推动人大代表联络站与法院深度联动,建立“委托调解-司法确认”绿色通道,提升纠纷化解的法律效力。

怀来县人大代表法律工作站的实践表明,基层法治建设的生命力在于接地气、聚人气、强底气。通过“五融入工作法”的创新实践,工作站不仅成为人大代表履职的“新阵地”、群众法治需求的“服务站”,更构建起“党委领导、人大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基层治理共同体。这一模式将人大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基层治理难题,为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怀来样本”。

责编:檀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