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公民与法治》杂志社主办
本网站投稿信箱:yzdb@163.com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7803958
  当前的位置:燕赵人民代表网>>财经>>安平全力推动丝网产业集群向新攀高 织就千亿“智造网” 领跑全球产业链
安平全力推动丝网产业集群向新攀高 织就千亿“智造网” 领跑全球产业链
发布时间:2025-10-21 10:50:20   来源:河北日报  陈娜、王子强
【字体: 】     打印

焊花飞溅,全自动流水线2分钟完成一片铁路护栏网;扫码追溯全流程,成品率从70%跃升至98%;AI平台一键匹配全球订单……“中国丝网之都”安平,正以“智造”为钥,开启千亿产业新篇章。

伴随“十四五”收官,安平丝网产业交出亮眼成绩单:2024年营业收入达到1067亿元,较2023年增长6.5%,成为河北首个超千亿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编织类产品产销量和出口量均占全国80%以上。今年1至8月,丝网产业实现营业收入750.5亿元,同比增长7.2%。

如今,安平丝网“可上天、入地、下海”,在技术突破、产业生态与全球布局三大维度持续跃升,让千年织网技艺在智能时代焕发全新活力。

聚优成势,小丝网织出高精尖拳头产品

走进安平县赛航丝网制造有限公司车间,450台智能编织机整齐排列,一名工人可同时操作20台设备。细如发丝的金属丝在织机间飞速穿梭,织出密如蝉翼的金属网布。

“我们的产品用于智能手机、电脑散热。”赛航公司总经理王赛说,10年前,他们的产品只能做到100目、200目,通过不断研发创新,现在做到400目,也就是说一英寸(2.54厘米)里边有400个网孔。

目前,国内外多款主流手机、平板电脑均采用其高目数铜网产品。

近年来,安平丝网制造企业不惜投入,加速“智改数转网联”步伐。以赛航公司为例,该公司每年至少拿出营业收入的4%进行技术研发,主要研发智能检测设备。凭借扎实的技术积累,“安平县赛航丝网制造智能工厂”项目被省工信厅认定为2025年度第二批先进级智能工厂。技术赋能下,赛航公司的产品不断向高精尖领域突破,市场竞争力与行业地位持续稳固。去年公司营业收入1.2亿元,今年预计至少1.5亿元。

面对同质化严重、附加值不高等共性问题,安平大力实施科技赋能与数智转型升级八大工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丝网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制定出台《丝网产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推进方案》,在点上,打造了赛航、哈通等一批数字化标杆企业;在线上,瞄准编织类、焊接类、拉拔类等领域,“一链一策”打造可复制的应用场景;在面上,由国有企业丝网集团与三大运营商合作,搭建“丝网产业大脑”公共服务平台,助推企业数字化转型。

“这是我们生产的高碳钢带,它是丝网编织模具——钢筘的核心部件,虽然厚度只有0.011毫米,但强度比同类产品高30%左右。”在安平县盛勃金属制品厂,总经理安二远拿起一条钢带,放在仪器上测量。他介绍,车间里的生产设备是自主改造升级的,每年能生产2000多支钢筘,市场供不应求,部分技术指标比肩国际顶尖水平。

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安平整合国企高新区投资公司、网都科技公司,组建“群主企业”——丝网集团,以国企平台引领丝网产业创新发展。依托省科技特派团等创新资源,打造河北省产业创新联合体、河北省丝网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示范平台等多个省级研发平台,攻克“650目密纹网编织工艺”等一批关键难题,0.012毫米不锈钢丝工艺突破国内微丝最细纪录。

由丝网集团、河北省丝网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北科技大学、河北丝筘金属制品公司等共同参与,实施全省首个“众筹科研”项目,成功研发出应用于光伏电池的高目数高精度不锈钢印刷网,实现进口替代,单价较进口产品降低42%,有力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政策加持下,企业创新活力迸发。2024年,全县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企业154户,增长13.2%;享受金额9686万元,增长18.2%。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1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5家。安平连续两年科技创新能力居河北省A类,成为全国首批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区域试点。

“2020年以来,安平丝网行业迎来设备升级潮,超过50%的企业都进行了自动化改造。”河北省丝网产业协会会长梁畔逢表示,从传统机械织机换代到智能化生产线,企业投入力度前所未有。

得益于政策支持,安平丝网新特产品可谓层出不穷,持续延伸产业链,打造丝网行业拳头产品。比如,安平县安恒丝网制造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金属电极网、稀有金属网、屏蔽网等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制氢、光伏等领域;钢研华普公司研发的金属多孔发汗面板填补了国内空白;联达公司研发的高精度滤芯及高强度滤盘,主要应用于航空等领域;鹤煌公司研发的造纸用压滤脱水靴套,实现了进口替代,较国外产品使用寿命提高20%。

共享赋能,数字基因重塑产业生态

当“共享智造”照进现实,安平丝网产业迎来一场深刻变革。从“单打独斗”到“生态共赢”,资源共享、技术互通、产能协作,成为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在全国首条护栏网自动化焊接流水线上,一片铁路护栏网2分钟完成焊接,24小时不间断运行,仅需4名巡检人员,效率媲美28名熟练工人。通过“企业租赁+代工生产”模式,该生产线面向全行业开放,实现订单式生产。

与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河北科技大学等单位合作,研发团队攻克了激光下料、自动焊接等关键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手工焊接效率低、质量不稳定的痛点,待技术进一步成熟,其模块化设计还能快速适配到更多高端产品制造领域,推动产业整体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创新无止境,服务不止步。“共享智造”工厂计划新增2台坦克网自动化生产线,谋划建设丝网高端设备厂,加快打造工业母机,生产高精密金属网织机,目前,已引进2台日本西铁1300精密织机进行本土化改造,待成熟后进行全面推广。

“对于我们中小企业来说,共享智造可谓是一场‘及时雨’。”编网人丝网科技(安平)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瑞说,以较低的成本共享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研发资源,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成本和风险,让企业能够把更多资金和精力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中。

河北省发布的《河北省特色产业集群“共享智造”工作指南》明确了六大共享路径,包括原料集采共享、关键设备共享、生产工序共享、产品设计共享、技术创新共享和物流贸易共享。安平丝网产业的共享实践,正是这六大路径的立体化展现,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也推动了产业价值链的整体重构。

依托河北省丝网检验中心,安平首创行业“共享实验室”模式,整合36个专业实验室及250余台(套)先进仪器设备,开展共享性检测服务,企业检测成本降低29%,检测效率提高70%。今年上半年,丝网检测中心服务企业1305家次,接收委托检验1016次,同比增长9.8%。

值得一提的是,安平将“安网”证明商标收归国有并制定使用办法,授权90家达标企业免费使用,目前“安网”证明商标产品已在大兴机场等12个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应用,品牌溢价率提升15%,带动授权企业营收平均增长12%。

在共享智造的推动下,数字基因深度植入丝网产业肌理。

在聚成国际物流园区,TMS系统实时追踪车辆动态,日均处理超5000条指令,物流网络覆盖218个货站、1200多条线路。物流数据转化为市场洞察,帮助企业从“经验生产”转向“数据决策”。

园区还依托运线优势,实现订单聚合与路径优化;在海外设立130个直销点、13个海外仓,并打造玛雅元宇宙贸易平台,助力丝网产业全球化布局。

从单一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到产业集群的智慧升级,一张张“数字丝网”串起了生产与流通的各个环节,编织出一张智能互联的产业新网络。

开放协同,从家门口走向全球圈

世界丝网看中国,中国丝网看安平。一张丝网,联通了安平与全球市场。

随着中国企业深度参与国际竞争,“走出去”已成为企业突破市场边界、获取全球资源、实现规模与竞争力跃升的必由之路。为助力企业“走出去”,安平县成立外贸工作专班,深入企业提供精准帮扶,解决企业在境外展览、设备引进和技术交流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推动丝网产业国际化的同时,安平敞开胸怀引进国际资源,依托展览面积6.5万平方米的国际会展中心,每年举办国际丝网博览会。作为全球唯一的丝网专业展会,博览会吸引众多国际专业采购商前来洽谈采购,对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4年安平国际丝网博览会汇聚450家线下展商、560家线上企业,开幕首日即达成订单560笔,金额11.6亿元,三天展期意向销售额达38.4亿元。

从本土博览到异地展会,安平积极拓展“展会经济”。在雄安新区举办2届雄安·衡水协作区安平丝网及农产品产贸对接会,今年10月14日至17日,该县首次在广交会期间同步举办“2025河北安平丝网产业(广州)交易会”,帮助企业精准对接客商,拓展国内外市场。这标志着安平丝网作为河北省首个在广州市举办专题展会的特色产业集群,正式在粤港澳大湾区搭建起对接全球市场的核心平台。

英凯模金属网有限公司早在20年前就赴迪拜设点,成为最早拥有“海外仓”的丝网企业之一。如今,其迪拜仓已发展为集仓储、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客户询价反馈时间从半小时缩短至5分钟,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目前,安平县外贸企业2200家,出口实绩企业775家,外贸进出口由2020年27.81亿元增加到2024年50.23亿元,增长80.61%。

安平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雄安新区建设的受益者。挂牌成立了雄衡协作区安平片区,围绕“雄安建设、安平配套”和“雄安研发、安平制造”的定位,规划建设了多个特色产业园。设立在雄安新区的雄安·衡水安平经济协作中心充分发挥了“桥头堡”作用,助力安平企业把握对接先机,使“安平制造”得以顺利进入雄安市场。目前,已有50多家企业深度参与雄安新区建设,丝网等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列入雄安新区采购名录,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

为进一步推动丝网产业高质量发展,该县大力实施延链补链工程。外引方面,引进了央企三级子公司钢研华普,一期已投产,二期正加快建设,全部建成后,预计产值可达10亿元。内育方面,按照应用场景对丝网产业进行分类,扎实推进企业“领跑者”计划和育龙计划,共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1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8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786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5家,昊昌、赛航等7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领跑者”企业,丝网规上企业达到142家。

在标准制定和品牌建设方面,安平鼓励丝网企业注册商标,参与标准制定,增强行业话语权,全县共注册商标6054件,其中国家驰名商标6件,制修订各类标准91项、有效发明专利175件,被工信部评为国家级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

改革也从未止步。安平组建“亩均论英雄”工作专班,按照每亩税收20万元、投资强度300万元以上、产值400万元以上、容积率1.5以上的标准,创新实施“亩均论英雄”机制,推动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树立“重效益、重创新、少消耗”的发展导向。2021年以来,新引进的19个亿元以上项目均按“234+1.5”标准建设。同时,开发“亩均论英雄”数字化应用场景,建立低效用地即时预警、动态监管、司法处置提醒告知等制度,倒逼低效用地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或有序退出。

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园、安恒绿色产业园等园中园,建成多层高标准厂房35万平方米,筛选艾林公司、哈通公司等10家企业入驻,实现了项目落地高效、生产成本降低、化解遗留问题的多赢效果。此外,该县盘活4家低效用地企业的416亩土地,如由高新区投资公司租用佳华五金丝网公司厂房,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成立安迅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入驻企业近80家,被评为省级创业孵化基地。

从智能车间到共享平台,从平原小城到全球市场,安平丝网的每一次编织,都在勾勒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轨迹。当智能、绿色、开放成为发展底色,安平丝网不仅织出了一张千亿产业网,更织出了中国制造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缩影。

责编:陶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