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人民代表网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公民与法治杂志社主办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7803958,17731116730
首 页 人大要闻 国内综合 立法工作 监督纵横 本网专栏 警方视野 检察平台 法院在线   社会 财经 教育   魅力乡镇 企事业风采
河北要闻 市县人大 论坛新声 代表履职 代表风采 法治时空 公民权利 反腐倡廉   文化 环保 公益   健康 公民与法治
燕赵人民代表网>>河北要闻

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摘登

 

汇聚起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磅礴力量

 
2016-5-20 7:19:09   来源:河北新闻网  

  太行新愚公

  河北日报驻邢台记者站原站长 刘秀礼

  

刘秀礼

  1996年冬天,我在内丘县采访时,听说岗底村来了一位大学教授,领着群众治山治水种果树。我到现场一看,沟沟岔岔,人山人海,更鼓舞人心的是山顶上那标语:科技财神进太行,穷帽甩到太平洋;跟着星星月亮走,锅灶支在托梦沟。

  村干部告诉我,河北农大的李保国来科技扶贫,说这条沟里的板栗、柿子,效益低,建议改种苹果。种苹果要把鱼鳞坑改造成水平梯田。他拿了个方案,和群众一起上了山。说着手一指:“半山腰抡锤的就是他。”走到跟前,他一身农民打扮,怎么看也不像个大学教授。我自报家门,表示采访他。他手一摆:“我没啥说的,您听听群众的吧,多提点意见。”说着他又抡起了大锤。村干部解释,李老师办事就怕不顺群众的心。

  一位大教授有如此群众观点,深深打动了我。从那时起,我跟踪采访了他20年。他这样和群众一起干、一起苦、一起累的事,在内丘县、临城县、邢台县、沙河市,我听到很多。一天翻山越岭几十里,他说:“习惯了,没事!”拉土造田,他和村民一起摽着膀子干,群众劝他:“你是个读书人,身子骨比不上农民,别累着了。”他把胸脯一拍:“没事!”

  30多年来,李保国对太行山的贡献有口皆碑。他把前南峪帮富了,带动全镇2万多农民人均种了1亩苹果、10亩板栗;他帮富了岗底,带动了3万多农民发了家;他帮扶绿岭,带动邢台市百里太行发展了60多万亩薄皮核桃……

  我曾经对他说,是你成就了岗底、绿岭和前南峪。他说不是那么回事。没农民提供山、水、林、田、路,我哪来的科研成果?不是我成就了他们,而是他们成就了我。

  他常说,我农村生农村长,党把我培养成一名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话虽不多,却情真意切。他做了那么多老百姓喜欢的好事、实事、大事,是因为他把农民盼富的向往和自己的奋斗目标连在了一起。

  红树莓畅销欧美,被誉为第三代水果。东北地区规模种植显出优势,经济效益高,致富速度快。李保国想在全省推广,先在南和县搞试点,又怕农民不接受。他带着20多位企业家到辽宁、吉林、黑龙江去考察,老板们动了心。企业上了加工设备,李保国组织农民种植。农民一下子种了1万多亩,每亩效益8000元。

  有一年,他搞了全省苹果、核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我问他咋想的?他说,两个联盟有112个成员单位,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有37家,科技拉住农民的手,农民拉着企业的手,就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他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走太行山道路不是一代人的事。靠科技的力量走好这条路,不能迈四方步,不能小步跑,要像接力赛,一棒一棒跑下去。咱这一棒跑得好,下一棒就好跑了。

  品味他的话语,感悟他的人生,李保国在扶贫的道路上,靠科技“挖山”不止,奋斗不止,他就是太行新愚公。他把一生献给了太行山,献给了太行山人民,他的死比太行山还重!

  李保国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像洁白美丽的太行花,永远怒放在太行山上,他的精神像太行花发达的根系,将深深扎在一代又一代太行山人民的心中!

  “我见不得老百姓穷”

  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 杨双牛

  

杨双牛

  我和李保国是1996年认识的。那年8月,连降暴雨,山洪暴发,洪水冲走了我们村200多亩保命田,山上的果树遭受严重损失。群众说,日子没法过了!就在这个时候,省科技救灾组来了。救灾组一个人递给我用烟盒写的纸条,上面写着两行字:需要果树管理技术,我可以帮忙,李保国。我看了非常感动。李老师对我说:“你3个月修一条通往村后沟的路,我再来。”20天后,路修好了,没想到,李老师真把行李卷搬来了。

  原来,我们的苹果不套袋,卖不上价钱。李老师教果农套袋,有的人说:“苹果不见光、不透风,还能长吗?”李老师花钱买来了苹果袋,让果农白用,他对果农说:“赚了是你们的,赔了算我的。”结果,他买的16万个苹果袋,剩下8万个没人领。我有点着急。李老师说:“别急!农民最讲实惠,他们看准了,你拉都拉不住。”苹果红了,套了袋的苹果细皮嫩肉,酸甜适口,一亩多卖了3000多元。第二年果农自买苹果袋160万个,第三年1800万个,带来效益900多万元。

  刚到村,他画了两张图,一张是果园分布图,一张是村民住宅图。他说:“不管本事大小,农民不认可你这个人,技术传授就会打折扣。”岗底大小350多个果园。谁家的果园,管得怎么样,他一清二楚。果树管不到位,地里见不到人,他就找到家里去。

  接触多了,关系近了,我俩无话不谈。有一次,我说他:“你对老百姓的事真上心!”他给我讲起了小时候过的苦日子。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看到山区农民过苦日子,心里难受。我见不得老百姓穷。”

  我们村有个懒汉,叫梁山林,母亲端来早饭,他都是在被窝里吃,吃饱了还想再睡会儿,37岁了还打着光棍。李老师对山林说,你包几亩果园吧,我教你。种好苹果,盖房、娶媳妇没问题。梁山林觉得有了希望,起早贪黑,泡在4亩半果园里。第二年,提亲的上了门,冬天就结了婚。后来,他又包了一亩半果园,6亩果园年收入15万多元。梁山林富了,住上了楼房,开上了轿车,还买了店铺。在岗底,像梁山林这样,被李老师改变命运的农民还有很多。

  有人问我:“你们一年给李保国多少钱?”实际上,李老师从来不要农民的钱。他说:“不为名来、不为利去,一个心眼为百姓,农民才信你、才听你。”

  一次,他衣服刮了个口子,我想给他换件新的,问他穿多大号。他说,你省点心吧。我西装革履,是上讲堂啊。要不和农民坐在一条板凳上,我咋变成农民,农民怎么变成我。

  为方便村民掌握技术,他编写了富岗苹果128道标准化生产工序,人手一册,什么时候管什么,管到什么程度,明明白白。在他督促下,我们又请农校对全村208名果农进行培训,191名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全村现有14名技师、1名农艺师、5名高级技师。富岗苹果为什么能获得1999年世博会银奖、中国驰名商标、河北名片?那就是因为李老师实验田在岗底,他研究推广的28项成果中,15项是在岗底实验成功的。

  今天,岗底人均收入31000元,村民住上了楼房,做饭、取暖烧燃气,100多户买了小轿车。李老师,岗底的穷帽子,是你帮我们摘掉的,村民的好日子,是你用命换来的!

  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 齐国辉

  

齐国辉

  我从1996年硕士毕业加入李保国老师团队,如今已是整整20个年头了。20年来,我见证了李老师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创新了一项又一项山区综合开发治理的新技术,打造了一批又一批山区开发的典范,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巍巍太行山上。

  跟随李老师20年,我时时刻刻感受到他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严谨求真的科研态度、务实创新的科研作风、产业富民的责任担当。

  我刚进课题组时,就听老同志讲过李老师年轻时冒着生命危险进行山地爆破的故事。那是1983年,李老师跟随课题组到了邢台县前南峪村,作为课题组年轻成员,凡是苦活累活危险活都争着多干。有一次,他和课题组成员在一片山场安放了几十眼实验炮,随着“嘭嘭”的爆破声,细心的李老师发现有一眼没有响,为了找出准确原因,他快速走出掩体,直奔那个爆破点。他轻轻地扒开松土,小心地拆除引信,做完这一切,已经是汗湿衣背。

  在林果生产领域,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可能让农民一年的辛苦付之东流。多年的实践经验让李老师在面临突发情况时反应快速、应对沉着。2013年4月18日、19日,正值果树的盛花期,下起了鹅毛大雪,气温骤降。在保定上课的李老师立刻意识到情况危急,通过电话指导农民“摇树除雪、熏烟防霜、霜后及时补充营养”,叫人赶快上山,马上把树上的积雪摇下来,赶紧向果园运送柴草、锯末,在果园内熏烟。一晚上电话不断,李老师几乎是彻夜未眠。天刚蒙蒙亮,他又开车来到了绿岭、岗底,他的到来让所有人的心里都踏实了。

  经过李老师的指导,当年在河北省中南部苹果几乎绝产的情况下,岗底村3500亩苹果几乎未减产,而且还卖上了好价钱。当年河北省中南部核桃几乎绝收,李老师指导的绿岭基地却收获了40万斤核桃。

  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他为什么一年200多天扎在山里?因为他始终坚持一个理念:“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2009年开始,在平山县葫芦峪,他把山区“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技术做成了标准化模块,指导园区连片高规格治理荒山5万多亩,探索“大园区、小业主”的经营机制,创建了我省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样板。2014年,在南和县,他开始了红树莓种植技术的研究,建立了全国最大的红树莓苗木组培中心,打算用3年时间实现年产1000万株苗木。

  作为一名教师,李老师热爱教育事业,尽管每年在外200多天,仍然承担着本科、硕士、博士生的课程,总能及时赶回来上课。他认真备课,总是将最新研究成果补充到课件中。他讲课风趣幽默,学生都愿意上他的课。他经常讲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感受:大学毕业6年考取了果树学硕士研究生,通过学习果树,才能将苹果、核桃等产业做好;硕士毕业12年考取了经济林学博士研究生,通过学习经济林,才敢于涉足红树莓。

  李老师,您走了,但咱们的团队还在,您的精神、您的思想已经深深扎根于我们心中,您是一面旗帜,引领着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奋发前行,我们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把您未完成的事业做得更好。李老师,您放心吧!

  我们的严师慈父

  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陈利英

  

陈利英

  1999年,我考入河北农大林学院。一入学,就听说学校有个叫李保国的老师,教学认真、对学生要求严格,凡是跟他实习的,都要掌握实践操作能力,经常有学生不认真被他训哭,但他教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强,用人单位都抢着要。

  2003年初,李老师把我们带到了绿岭核桃基地,开始毕业实习。不久后,他教我们嫁接,要求我们每人一行,按他教的步骤做。当时,小苗只有四五十厘米高,我们顶着太阳蹲着、跪着练习,一天下来腰酸背痛,累得连饭都不想吃。但第二天,还得接着干。他告诫我们说,所有技术都是这么练出来的,没有任何捷径。在他严厉督促下,只用一周时间,我们全都掌握了嫁接技术,达到了熟练工的水平。

  为了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2010年我考取了李老师的在职研究生。和其他研究生一样,一入学他就给了我一个3年的学习任务清单:第一学期完成课程学习和开题报告;第二、第三学期完成实验并写出研究报告……每一项都有详细的要求和明确的时间表。而且,他会随时抽查,谁不按时完成,就会受到严厉的批评。2013年寒假,一个师弟因为前期准备不认真,老师要求他留在学校写毕业论文,直到大年三十写完才回家。

  李老师常说,哪里不明白要及时问,不能不懂装懂,更不能粗心大意不当回事。2008年7月的一天中午,我正在午休,突然接到他的电话,要我马上到西岗核桃地。到了地里发现,由于管道问题,有一片核桃树都旱蔫儿了。随后,他安排我对土壤、叶片、果实取样,测定含水量,并观察浇水后的变化,我把测得的数据随手记在了一张纸上。后来有事耽搁了几天,等我想起来时,那张纸却找不到了。李老师知道后训得我都哭了。当时特别不理解,后来我懂得了他的良苦用心,他觉得太可惜,大旱不是每年都有,错过了这次实验机会,不知道再等多少年。

  在李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我们也把研究的课题聚焦在生产一线,“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我们在这种手把手的实践教育中逐渐认识到,山区也有年轻学子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我的老家在衡水,小时候就没有见过核桃树。正是在李老师的指引下,我不仅爱上了核桃,留在了山区,并成为邢台市市管专家,荣获河北省农村拔尖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如今,李老师的学生中,像我一样扎根山区、服务基层的有上百人。

  在我的心里,他不仅是我们的严师,更像我们的慈父。在教学和科研中,对我们要求严格,在工作和生活上,却如慈父般关注我们的成长。不论是在校的还是已经毕业的,看到谁有困难,他都会主动帮一把。我一直在基地的宿舍住,孩子跟着奶奶在农村生活。他每次来公司都会劝我,赶紧在县城买个房子,把孩子和老人一起接出来住,方便孩子上学,可别把孩子的教育耽误了,如果钱不够他帮着凑。

  在李老师的心里,我们就是他的孩子,我们也早就把他当成父亲。只是这些年,我们只享受了慈父对子女的爱,却从没尽一天的孝心,他就这么突然走了,留给我们终生的遗憾。我亲爱的老师啊,您放心吧,您的学生——我们,已经长大了!

  我和保国的三个家

  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 郭素萍

  

郭素萍

  我和保国是大学同学,我们1981年结婚,一起生活了35年。我和他既是生活伴侣,也是工作搭档,这些年,我陪伴着保国几乎走遍了河北的山山水水。

  像许多夫妻一样,我们也很用心经营自己的家。不一样的是我们有三个家:一个是城市里的家,在保定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是山里的家,在各个帮扶基地;还有一个是流动的家,就是常年穿梭在山地平原之间的那辆越野车。

  20世纪80年代初,山里的家是我们的生活中心,常年住在村里,生活比较艰苦,没水没电,经常干粮就咸菜。当时为了不分心,我们把城里的老母亲和1岁多的儿子接到村里,一住就是4年多。那时我们搞的课题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村民们都管我们的儿子叫“小流域”。有一次,学校领导来我们科研点,走的时候,儿子爬上了领导的车,死活不下来,哭着喊着说:“我要回保定,我想上幼儿园。”可当时实验离不开,我还是狠着心,把孩子从车上硬拽了下来,紧紧地把他抱在怀里。望着远去的车,我心里难受极了。

  近年来,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后,慕名来找的人越来越多,保国帮扶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常常开车奔走于各地,帮扶基地的家我们住得少了,在车上的日子越来越多了。他开车,我坐在他旁边,替他接打电话,安排工作,联系事情。有时看他累了,陪他聊聊天,喝水、吃药、中午休息,都是在车里。一些常用物品,雨鞋、草帽、衣服、工具包等,把后备箱塞得满满的,车成了我们流动的家。

  比较起来,保定市里的那个家待得最短。2016年春节前,我俩回到保定的时候是腊月二十九,想准备准备年货,第二天过个年三十儿。可是我俩忙得都不知道,今年没有年三十儿,看着家里清锅冷灶啥也没有,我心里一阵难受。最后,还是我们亲家打来电话,让我们去他们那里过了个除夕。我想初一总不能还在人家过吧,就张罗着去买点肉馅想包顿饺子,可是附近卖菜卖肉的摊贩早就都回家过年了。

  30多年来,我们在三个“家”之间来回奔波,结婚这么多年,保国对家里的事从来没放在心上,我前后两次做手术,他都不在身边,连手术签字都是同事代签的。去年在“燕赵楷模”发布厅录制现场,他对主持人说,这辈子最愧对的就是老婆和孩子!

  保国身体底子很好,可常年往山里跑,生活不规律,超负荷工作,身体越来越差。1998年,患上了糖尿病。2007年,被确诊为疲劳性冠心病,心脏造影显示他75%的血管狭窄,连心脏支架都做不了,只能做搭桥,但医生说做搭桥后,需要休养,干不了事,所以他坚决不做,采取保守治疗。一般医生讲解病情都不让患者本人在场,为的是不增加患者心理负担。但是我们家不一样,我特意叫着他一起听,就是希望医生能帮我劝住他,把节奏慢下来,稍微休息一下,别再这么拼命。可他不听啊!

  2009年,保国出国考察,我给他买了一件大红色的冲锋衣,他问我,干吗买个红的。我说,红色显眼,在果园丢了你,好找。今天,那件红色的冲锋衣还在,保国却丢下我,走了。

  保国,多想和你再去岗底看苹果,多想和你接着在车上聊绿岭核桃,多想咱家再吃一顿团圆饭,多想看到你再抱抱我们可爱的小孙子!保国,我想你!

  扎根基层、扎根人民的楷模

  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总队长 饶桂生

  

饶桂生

  李保国教授是我校教师群体的杰出代表,是深化拓展“太行山道路”、继承弘扬“太行山精神”的光辉典范。2016年4月10日凌晨,年仅58岁的李保国老师,因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石家庄、邢台、保定、秦皇岛等地农民自发设置灵堂为他守灵。几天里,29万多人通过手机微信为他点亮烛光,近百万人转发评论,网上点击量超过9千万次。

  李保国老师扎根太行30多年,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作出卓越贡献。他是绿化山区、脱贫攻坚的“太行新愚公”;他是新时期知识分子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在服务人民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典型代表;他是共产党人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时代楷模。我为学校有这样一位好老师而骄傲、自豪。

  曾有多位媒体记者和我谈起过采访李老师的情景。河北日报一位摄影记者,去年冬天跟随李老师在太行山区连续转了三天。起初,他面对冬日略有荒凉的景色和李老师朴素的衣着似乎找不到感觉,但就在李老师给村民讲课过程中,那高高举起的剪刀、那张开嘴巴大声说话的表情、那村民专注而崇拜的眼神,让他连续摁动快门。他说,他被李老师的气势“震住”了。这“气势”来自于李老师30多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结下的深厚感情,来自于他“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的价值追求。他以一生的执着追求书写了一个知识分子扎根基层、扎根人民的“以身报国”。

  李保国老师的成长道路也再次印证着:知识分子只有扎根基层、与人民结合,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人的聪明才智无私地奉献给人民,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李保国老师用行动和生命,展现了对人民的挚爱,诠释了绿叶对根的情意,他以务实的作风、为民的情怀,为当代知识分子如何体现自身价值、怎样实现自身价值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李老师去世后,我们第一时间整理了他的遗物,十几本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记载着他奔波忙碌的行程。仅从2016年1月到他去世的101天里,外出的时间就达62天,行程7860公里。他去世前的48小时是这样度过的:4月8日上午,在顺平参加省科技厅举行的山区开发会议,中午回到保定,顾不上休息,便和课题组成员为第二天在石家庄召开的3个科技项目验收会作准备,下午3点,他开车赶赴石家庄,一直忙碌到晚上10点多。休息前,严谨细致的他,又把会议的每一个细节检查一遍。4月9日是周六,项目验收会接近中午才结束,他来不及休息,又赶去参加一个果树节水灌溉项目会议。傍晚,踏着夜色返回保定,途中像往常一样已安排好下一周的行程。当天晚上9点多,他还在通过电话沟通建设红树莓采摘园的事情。这48小时是他一生的缩影,人生中无数个48小时他都是这样度过的。

  了却百姓脱贫事,绿水青山铸英魂。李保国老师走了,但他的人生价值依然发光发亮,他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奋发前行。全校师生将以李保国老师为榜样,弘扬“太行山精神”,深化拓展“太行山道路”,扎根基层、扎根人民,让“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的旗帜在河北大地高高飘扬,汇聚起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

责编:陶影
 
新闻排行  
平山县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十七次会议
宽城满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对县检察院公益诉讼工
邯郸市肥乡区人大常委会专题听取和审议区政府2
昌黎县人大机关支部开展“迎五一·颂五四”活动
栾城区人大常委会视察城区交通秩序治理工作
肥乡区人大 高超联合举办政府系统承办工作交办
肥乡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抬一召开“河北发展,
遵化市人大常委会启动“五星级”人大代表之家(
乐亭县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十九次会议
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
:::::关于本站 | 业务推广 | 本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公民与法治杂志社主办
燕赵人民代表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电话:0311-8780395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780395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zdb@163.com
ICP备案号:冀ICP备13010025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13010402000951   许可证编号:冀新网备132016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