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人民代表网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公民与法治杂志社主办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7803958,17731116730
首 页 人大要闻 国内综合 立法工作 监督纵横 本网专栏 警方视野 检察平台 法院在线   社会 财经 教育   魅力乡镇 企事业风采
河北要闻 市县人大 论坛新声 代表履职 代表风采 法治时空 公民权利 反腐倡廉   文化 环保 公益   健康 公民与法治
燕赵人民代表网>>法治时空

端午节传统习俗面临“缩水” 非遗保护需建评估机制动态监测

 
2016-6-12 9:07:17   来源:法制网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它完全改变了社会文化生态和生活方式。在这样的趋势下,它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非常巨大。

  实现法治化保护是可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目前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用好法律。运用法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要执行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还要考虑如何通过行政法、经济法等法律进行具体的保护。

  每一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在申报时都制定了保护规划,国家的法律规章也对这些项目的保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划和规定执行得怎样,要建立一个评估制度,以自我评估为主,发布评估报告,接受社会监督。项目评定之后,保护传承得怎样,也需要动态监测。

  酱油浸糯米,花刀剪粽叶,香料腌着五花肉,一家人围着一盆盆原料裹粽子,用来裹粽子的线最好是棉质劳保手套拉出来的线;

  门前焚艾草,床头挂香囊,小孩儿额头粘点雄黄写王字,运河上还有赛龙舟。

  这是20岁的郭易程记忆中东北老家的端午节。然而,这样的端午节只能在他的记忆中,或者说所有的美好仅剩下粽子,“而且还是商场里商业化的粽子,再也不是一家人围坐一起洗粽叶、选绳子的过程了”。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按照传统习俗,在这一天,人们要赛龙舟、插艾草、吃粽子,进行多种多样的纪念活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端午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过,记者走访发现,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端午节的种种传统习俗渐行渐远,这个节日所留下的仅仅是吃粽子这样简单的意味了。

  留在记忆中的端午节

  今年端午节前夕,记者在新浪论坛、西电睿思等论坛征集各地不同的端午节民俗活动,在收到的近百条回复里,最多的就是吃粽子,其次是赛龙舟,少量回复提到了小时候挂香包、绑华华线、插柳枝艾草等。

  郭易程的童年是在东北的奶奶家度过的。在他的家乡,端午节叫五月节或五月五,“小时候如果不是上学学到屈原,实在是意识不到这个节日跟屈原的关系。因为没有大河,我们那没有赛龙舟,但其他习俗却很丰富。”郭易程向记者讲述了他记忆中的端午节:

  “端午节早上要早起,出门踩露水和采艾蒿。回家后,要用艾蒿水洗脸,然后把艾蒿晒起来,挂在门上。门上还要插挂小扫帚、小宝剑等一大堆东西。早上要吃粽子和鸡蛋,鸡蛋一定要吃两个,具体为什么我就不知道了。

  “手上和脖子上要系五彩线,也可以缠在手指上。第一场雨之后,要把五彩线剪断,丢到河里。

  “腰上要挂香包、小扫帚等一大堆饰品——一般来讲男性挂在腰上,女性也可把香包戴在脖子上。奶奶告诉我,香包是年轻女性做来送给情人的。在我奶奶的时代,男女还都要系大腰带。我问奶奶系过没有,奶奶表示她比较叛逆,不肯系腰带,因为嫌太紧。

  “大人还会给小孩子买风车、葫芦等彩色的吉祥物,小孩要拿在手上和挂在家里。

  “东北地区的粽子,在我小的时候只有大枣馅和无馅纯江米的,要蘸糖吃。粽子都是自己家包的,吃的时候最‘讨厌’的过程就是扒粽叶,因为米很黏,自己家做的粽子还很大,会沾满手还得洗……长大后学校里卖的全是肉粽,大概是超市做的不好,觉得味道很奇怪,所以更不愿意吃了。想来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吃过粽子了,更不要说过端午。”

  不仅是在郭易程的老家,在老北京,端午节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年近80岁、住在北京南城的赵福成大爷告诉记者,在这一天,人们要插艾草、吃粽子、喝雄黄酒,“在20年前,每到端午节,家家门上要插一把艾草,但现在都不知道上哪儿去买艾草了。以前过端午节还有绑五彩线的习俗,那时候都是自己做,可现在大家连买都不买,更别说自己做了”。

  说到五彩绳,赵福成叹了口气说:“前几天,孙子打电话给我,问有哪些端午节民俗产品,他想买一些送给外国友人。我告诉他用五彩绳编织的手镯、钥匙扣都很有意义,但孙子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最后还是在网上买的。”

  通过搜索,记者在淘宝网上找到五彩绳等端午节相关产品,并对店家进行了询问,有的称“现在已经没什么生意了,就算端午节卖的也一般,今年没什么生意”,有的称“也就是端午节卖的多一点,不过不是主要经营这些,还有别的饰品”。

  6月7日,记者在北京市朝阳区各大超市走访发现,端午节临近,超市里的粽子琳琅满目,各种口味的粽子摆满了超市的冰箱货柜,等待着买家。“每年都会搞活动卖粽子,其他的那些香包、五彩绳都不卖,因为买的人很少。”超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记者在街边遇到一个卖薰衣草香包的中年人,他也只是介绍“可以放在厕所、厨房或者衣柜里可以防虫”。

  “端午节里特有的传统民俗味道越来越少了,现在几乎成了简单的粽子节。即便如此,现在的年轻人连粽子也不会包了,以前可是家家都要自己包粽子的。一些商家为了增加销量,大都在粽子的口味上做文章,粽子身上的民俗文化却没有了。”赵福成向记者抱怨。

  除了上述比较大众的习俗,各地还有端午节的地方性民俗。在北京上大学的程菲告诉记者,山东潍坊老家的习俗就是端午节看闺女,“这一天父母会买了礼品去出嫁的女儿家吃团圆饭,看看女儿在婆家过得好不好,但是现在这个习俗被一些人指责为‘倒孝’,这就让人很难理解。现在,还有一些家庭保持这个传统,有的早都不看了”。

  与身份不符的“瘦身”

  “端午节是一个保护的节日,更像是古代的儿童节。”秦岭是大连市戏剧创作室副主任、研究员,曾担任大连市非遗评审专家,“端午节与其他传统节日欢乐吉祥、祈祥纳福的氛围有所不同,避邪是端午节的主题词。”

  秦岭说,在传统习俗里,因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端午节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魑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所以这天要集中为孩子消灾防毒。

  这种说法和中华民族悠久的农耕文明息息相关。秦岭告诉记者,在平民百姓对生命健康尚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把握时,平时尤其是某些节令避邪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民间一向注重端午节,虽然不强调节日的仪式性,但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却发自内心。

  于是,在端午节期间,用以避邪的手工饰品便风行起来。早在东汉时期,学者应劭撰写的《风物通》便记载了五彩绳的习俗,“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不可否认,端午节是一个意蕴独特的节日,既有热烈奔放的一面,也有凝重端庄的一面。划龙舟的热闹与祭祀屈原的凝重,使这一节日意蕴丰满,价值、影响不可低估。

  因此,端午节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为全民所共享;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其中就有不同寻常的价值。

  据悉,端午节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理由正是因其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由驱毒辟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各种活动因地域差别而略有不同。端午节是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中国民俗生活有重大影响。

  但目前,端午节的“身份”,与其被“瘦身”为粽子节的现实有些不符。

  “端午节尤其是节日中的很多民俗被‘遗忘’,这种现象与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有关系。作为农业社会的产物,端午节最初的形式、内容与农事活动密不可分。但随着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城市生活的高度现代化,农耕文明逐渐被工业文明取代。”在北京从事多年民俗文化研究的媒体人姚健对记者说,“城市中除了大厦就是街道,龙舟自然无处可划;城市建筑除了钢筋就是水泥,防盗门也没有缝隙可以插艾草、挂菖蒲。这样看来。吃粽子过端午节成为最便利、最快捷的方式。”

  非遗短板需法治弥补

  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端午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我国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意味着我国通过法律的方式确定了传统节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为保护传统节日提供了法律依据。从此,我们耳熟能详的传统节日不再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的一个编码,而是真正成为法律调整的客体。可以相信,国家强制力的介入,能够将传统文化保护以法条形式呈现给社会大众。”姚健说。

  然而,多位受访专家也表示,在新形势下,包括端午节民俗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下去,仍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就是大环境的变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它完全改变了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态和生活方式。在这样的趋势下,它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像昆曲这样古老的剧种,如何在科技如此发达、信息交流如此快速、文化如此多样化的今天去吸引更多年轻的观众,这太难了。所以,我们需要营造和培育一个新的文化生态,这是根本,但这是需要时间的,不是短期内能够完成的。”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巡视员马盛德分析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文臻认为,实现法治化保护是可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目前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用好法律。运用法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要执行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还要考虑如何通过行政法、经济法等法律进行具体的保护。

  “之所以要考虑行政法,是因为地方政府的非遗保护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首长的意志,要规范这种行政行为,就涉及到行政法;另外,非遗与经济联系密切。如剪纸、皮影等,传承人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商品,流向市场;对于舞蹈等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过表演也可以获得经济利益。所以,非遗保护也涉及经济法领域的问题。”胡文臻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探索如何以经济法为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相关利益者追逐利益的行为难以通过其他某一部法律来解决,可以考虑探索以经济法作为各方利益行为的法律调整准则,用经济法调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经济属性。”

  此外,在马盛德看来,要进一步促进地方保护措施的落实,“我们建立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评估制度和监测体系,这是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每一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在申报时都制定了保护规划,国家的法律规章也对这些项目的保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划和规定执行得怎样,要建立一个评估制度,以自我评估为主,发布评估报告,接受社会监督。项目评定之后,保护传承得怎样,也需要动态监测”。

责编:陶影
 
新闻排行  
平山县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十七次会议
宽城满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对县检察院公益诉讼工
邯郸市肥乡区人大常委会专题听取和审议区政府2
昌黎县人大机关支部开展“迎五一·颂五四”活动
栾城区人大常委会视察城区交通秩序治理工作
肥乡区人大 高超联合举办政府系统承办工作交办
肥乡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抬一召开“河北发展,
遵化市人大常委会启动“五星级”人大代表之家(
乐亭县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十九次会议
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
:::::关于本站 | 业务推广 | 本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公民与法治杂志社主办
燕赵人民代表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电话:0311-8780395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780395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zdb@163.com
ICP备案号:冀ICP备13010025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13010402000951   许可证编号:冀新网备132016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