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唐法官,太谢谢你们了,这件事困扰了我很长时间,今天终于解决了”,七十一岁的李某从法院临走时转身对办案法官语重心长地说。
原告李某与被告张某同住农村,是多年的邻居,事情要从五年前说起,张某的儿子做生意欠了不少外债,张某为帮儿子还债四处求人借钱,虽然李某积蓄不多,但考虑两家是多年的邻居,便拿出两万元借给了张某。几年过去了,张某迟迟不提还钱的事,李某想把这笔养老钱要回来,但起初怕伤了和气,不知如何开口,后来张某搬去和儿子同住,这让李某着了急,便让侄子找到张某主张还钱,但张某几次都以没有钱为由拒绝还款,本来是一件帮助他人的好事,却变成了李某的烦心事。
考虑到这是一起邻里之间的纠纷,为避免伤了两家人的感情,办案法官决定先做做张某的工作。办案法官找到张某,首先向他送达了应诉材料,然后从法理角度向他讲解了该案中涉及到的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定,又从情理角度向他讲述远亲不如近邻的相处美德。虽然办案法官讲的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但张某始终不为所动,反而对李某的起诉表现出了不解和一丝不满。
办案法官思来想去,觉得还是调解方法不太对,李某和张某已经许久未见,让二人见上一面或许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于是办案法官将二人同时叫到了法院。二人在法院初见面时虽略显尴尬,但因二人是多年的邻居,之前一直相处不错,李某在张某困难之时还施以援手,张某主动向李某表达了感谢,但表示目前确实无法一次性全部还清两万元,而李某也表示理解张某的情况,在办案法官的进一步协调下,陪同张某一起来的张某的儿子当场以转账的方式支付给了李某1万元,对剩余的1万元承诺两个月之内一定偿还,最终,在办案法官的主持下,张某和李某达成了调解协议,二人握手言和。
这起借贷纠纷的妥善化解,不仅了却了李某的一件心事,也避免了一场邻里矛盾的激化。在人民法院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实践活动中,如果法官能多一些对解决方法的思考,多一些对“案结事了”的执着,多一些对群众工作的耐心和责任心,案件的办理也许就会取得更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也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工作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