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吴苗苗 贾宏博 李佳琦)连日来,河北大部分地区出现连续降水过程,局地农田出现积水。针对气象条件和生产形势,河北各地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将秋粮收获到手,抢抓农时播种小麦。
10月11日上午10点多,邢台市南和区降雨短暂停歇,在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基地里,负责人王豪楠穿梭其间,不时拨开湿漉漉的玉米穗,仔细察看着籽粒的成色。
“我们这里从10月3日就开始下雨,地里太湿,普通收割机根本下不去。”王豪楠语气中透出几分焦急,“这两天我们从河南调了几台履带式收割机,趁雨停的间隙,抢收了2000多亩地。”
然而,抢收不能盲目赶工,要讲科学。说话间,邢台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李艳带着技术团队赶到田间。一见面,王豪楠便迎上前去:“站长,这连阴雨对收成影响大吗?”
“别着急。”李艳掰开一穗玉米仔细察看,“邢台地区玉米正常熟期在10月上旬,今年又遇上低温,玉米成熟期有所延长,眼下适期晚收,反而有利于玉米灌浆,提高产量。”
一番专业分析,让王豪楠悬着的心放了下来。李艳又提醒:“比起抢收,收后处理更关键。要科学堆放、及时晾晒,有条件的要立刻进行烘干,实现‘无缝衔接’,最大限度防止霉变。”
几公里外的邢台市南和区利农粮贸公司里,一辆满载玉米的运输车驶入烘干厂。机器轰鸣,热气蒸腾,金灿灿的玉米脱粒后经过传送带被源源不断地送入烘干仓,经过高温热风处理后,玉米顺着出料口落入粮囤,在仓内堆起一座座“小山”。
“我们从9月15日开塔,目前已烘干成品粮6000余吨。”公司总经理冯晓伟抓起一把玉米介绍,烘干塔如同湿粮变干的“守护者”,有效解决了玉米堆积霉变难题。现在公司烘干塔24小时不间断运转,日处理能力达2500吨,预计半个月左右就能完成周边农户的玉米烘干任务。
据了解,邢台市已派出5个由市农业农村局领导带队的工作指导组,分赴各县(市、区)开展实地指导,并下发《关于应对连阴雨天气抓好秋收秋种工作的技术指导意见》,同时组织重点县(市、区)梳理建立应急农机具清单,涵盖履带式玉米收获机、烘干机、水泵等关键设备。
邢台市的抢收“组合拳”,正是河北省全力打响秋粮“保卫战”的生动缩影。河北建立相互支援、协同发力机制,积极发挥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作用,集中力量投入抢收抢烘作业。
在衡水市,500余万亩秋粮收获、晾晒、存储面临挑战。各级各部门把握秋季农业生产关键节点,分区分类开展抢收、烘干、收购和收储工作,确保秋粮丰收到手。衡水市阜城县组建青年党员抢收服务队,根据抢收技术要点和气象预警信息,精准对接零散地块组织人工辅助收获。同时,联系收储企业开辟湿粮收购绿色通道,协调烘干企业满负荷提供“成本价代烘干”服务,有效减少秋粮损耗。
在邯郸市,农业部门在调度多台履带式收割机投入抢收的同时,组织技术人员对现有收割机进行现场改装,通过加装“双轮并行”或辅助驱动装置,提升农机在湿软地面的通过性。眼下,正是冬小麦播种的关键时期。邯郸市组织农技专家下沉一线,针对土壤处于湿润状态时播种可能带来的问题,为农户提供从种子处理到田间管理的全方位技术指导。
截至目前,全省出动421台履带式玉米收获机,抢收作业16.75万亩。全省预计投入73万台农机具,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2万台、玉米收获机7.6万台、小麦播种机16.8万台,以及储备履带式玉米收获机568台、谷物烘干机(塔)1292台,以供应急所用。
秋收连着秋种。尽管今年小麦晚播已成定局,但农技部门已制定了完善对策,遵循“播期服从墒情、播量服从播期、进度服从质量”原则,落实“以种补晚、以好补晚、以肥补晚、以密补晚”措施,选用优良品种、增施肥料、合理增加播量,确保晚播小麦也能稳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