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法庭不仅是讲法评理打官司的地方,更是以温情服务让村民打开心结的“解忧站”。近日,徐水区法院安肃法庭成功调解了一起土地征收补偿款分割纠纷案,弥合了兄妹间的亲情。
案件当事人共4人,有母亲和三个子女,其中两个女儿想要将父亲(已逝)名下的土地补偿款予以分割,但是儿子表示土地补偿款留作母亲养老费,不同意分。矛盾焦点主要集中在兄妹之间,对父亲名下的补偿款的处理各执己见,并且都说了自己的付出和辛劳,指责对方的不足,互不相让。最终,亲人间因土地征收补偿款对簿公堂。
案件纠纷发生在亲人之间,属于家事纠纷,最好的纠纷解决方式就是促成和解,于是,承办法官暗下决心一定让当事人达成和解。调解之初,各方陈述了意见,形成的矛盾来自多方面,积怨较多较深,该如何寻找解纷突破口?一时没有方案。承办法官为了深入了解矛盾根源的真相,以便于确定调解思路,把包括母亲在内的四位当事人集中在一起做工作,在交谈中敏锐地察觉到姐弟三人对母亲的赡养问题都是积极的。承办法官当场对姐弟三人表现出的孝心及时予以了肯定,法官的调解工作为姐弟三人紧张气氛降了温。为了当事人之间不因一纸补偿款分割判决而割裂了亲情,留下纠纷“后遗症”,承办法官重新规划了调解方案,既要给矛盾降温,还要给亲情升温。承办法官在前期调解的基础上认为在母亲的赡养问题上姐弟三人更容易走到一起,而且,了解到姐弟三人之外还有一个大姐,如果案外人大女儿能够一起参与调解,可能对调解工作起到积极作用。第二次调解当天,承办法官积极组织姐弟四人和母亲及相关亲属到庭参与调解,打出“法+理+情”这一组合拳后,采取“求同存异”的调解思路,逐步统一了各方当事人的诉求,最终签订了和解协议书,对该案涉及补偿款的保管与使用、母亲今后的赡养问题一一进行了明确。同日,案件的原告自动撤回了起诉,至此,这起因补偿款引发的纠纷得以平息。
徐水区法院始终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案件审判中,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联动处理工作,实现矛盾纠纷多渠道分流、多层次化解,既调解现有纠纷,也预防潜在矛盾,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在源头,积极促进和谐乡村、法治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