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易县法院审理了一起因手机被撞滑落损坏引发的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件。调解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因赔偿问题争执不下、针锋相对,面对这一棘手情况,法官巧妙地运用了“利益平衡术”,成功促使双方冰释前嫌、握手言和。
“当时我们在调试设备,突然听到‘砰’的一声,我的心跳都漏了一拍,谁曾想到会发生这样的意外。”回忆起三个月前的场景,当事人小李至今仍感到心有余悸。2024年7月,在某厂生产线上,小李与小章在生产线进行数据测量时,因同事小章操作设备时幅度过大,导致小李置于工作台的手机坠落,造成屏幕碎裂、主板损伤。经手机维修店定损,维修费用达5000元,相当于两人大半月工资。意外的发生,使得这对昔日配合默契的工作搭档关系骤然降至冰点。 事故发生后,双方对于责任归属各执一词:小李坚持对方操作不当应全责赔偿,小章则认为工作区域本不该放置私人物品。在公司调解无效的情况下,他们最终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端。当争执从车间蔓延到法庭,双方父母甚至加入"战局",矛盾逐渐演变为两个家庭的对抗。 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充分了解案情,积极组织双方进行调解。考虑到双方年纪较轻,且都带着父母来到法庭,法官耐心地向他们释法明理,分析利弊,引导双方以诚相待、互谅互让,理性看待自己在事故中的责任承担问题。“你们是朝夕相处的同事,不应该是法庭上的原被告。”承办法官敏锐捕捉到案件的特殊性——纠纷双方不仅是法律关系主体,更是需要长期共事的职场伙伴。 经过法官不懈努力,双方从最初的针锋相对变为主动配合,最终达成一致调解意见:小章承担3000元的损失,小李自行承担剩余部分。这场调解的成功,得益于法官灵活运用了“利益平衡术”。在计算经济损失的同时,法官引导双方同步考虑情感成本和时间损失,促使他们在理性与情感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一做法不仅化解了矛盾纠纷,也为修复双方关系奠定了基础。
下一步,易县法院将进一步树牢实质解纷理念,继续探索更多元化的调解策略,最大限度高效、和谐地化解各类社会矛盾,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让法律的阳光温暖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