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推动肥乡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近日,肥乡区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省、市、区人大代表,区文广旅局主要负责同志,深入到乡村文化大院牧心肖像印工作室、示范文化站天台山村文化站、新型文化空间天台寺、惠安社区等地进行视察。视察组一行通过实地查看、现场询问和汇报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肥乡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为推动全区文化发展凝聚力量。
一、肥乡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和工作成效
近年来,肥乡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设施建设、活动开展、服务供给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逐步完善。目前,我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逐步完善,现有国家二级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镇文化站9个,新型文化空间8个。图书馆建筑面积达7167.45平方米。现有纸质馆藏书8万余册,拥有自助借还设备两套、自助检索设备三套、自助办证机两台、实时大数据一台、蓝阅智慧屏1台内存10万余册图书,有声图书数量3万余集,电子期刊800余种。电子阅览室内存电子图书10万册电子借阅机,内存5000本、云端100000本、2000小时音频资源、视频2000余个、在线期刊300余种、报刊500余种。文化馆总建筑面积10970平方米,馆内设有排练厅、书画室、合唱室、戏曲室、舞蹈室、书画展厅、多媒体教室等11个功能场馆,为全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阵地。全区9个镇均建有文化站,其中一级站有7个,分别为肥乡镇综合文化站、天台山镇综合文化站、毛演堡镇综合文化站、辛安镇综合文化站、东漳堡镇综合文化站、西吕营镇综合文化站、北高镇综合文化站。二级站有二个,分别为元固镇综合文化站、大寺上镇综合文化站。且全部配备文化活动室、阅览室、文化广场等。各类图书、音响、鼓、锣、广场舞服装、乒乓球台案以及健身活动器材等设施配备齐全,硬件设施基本达标,基本实现区镇村三级文化资源共享。随着文化需求的多元化,肥乡区积极探索新型文化空间建设。目前已建成8个新型文化空间,分别为2023年建成的栖云草堂、锦江书房。2024年大川艺术社区、金源社区、火下繁星露营基地,2025年建设惠安社区、广安社区、天台山镇天台寺。这些空间融合了阅读、艺术展览、文化体验、休闲交流等多种功能,以创新的运营模式和服务内容吸引了众多群众参与。
(二)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持续提升。近几年来,全区城乡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利用重大节日、重要活动和非遗文化进校园、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全民艺术普及工程成效显著。2024年至今,举办文化演出400余场,培养文艺骨干800余人,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50余场,研发《木镟技艺》《剪纸》等校本课程,成功新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位,市级非遗项目2个。各镇文化站积极组织开展文艺演出、电影放映、文化培训等各类文化活动,年均开展活动500场次,参与群众达10万人次以上。部分文化站还结合当地特色,打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如天台山镇的桃花节、粽子节,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传承和弘扬了当地的传统文化。新型文化空间如金源社区定期举办主题展览、文化讲座、手工制作等活动,年均举办活动50场次,参与人数达1万人次以上,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新亮点。同时,新型文化空间注重与周边社区、学校等合作,开展文化共建活动,进一步扩大了文化服务的覆盖面。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肥乡区近几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从视察中我们也了解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部分镇文化站图书破旧,更新不及时,专职人才匮乏,组织活动少,作用发挥不充分。二是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传承人断层凸显,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三是图书馆宣传推广不足,大多数城区居民不了解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造成图书馆大量图书和电子资源闲置等等。
三、意见和建议
综合视察了解到的各方面情况,调研组对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用足用活用好现有文化设施,进一步提升图书馆、文化馆等场馆的开放服务水平,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城乡居民生活,提高群众知晓度、参与度、满意度,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二要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深入挖掘我区历史文化、中医药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推动创作更多有力量、有筋骨、有温度的群众文艺精品,引导城乡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当主角、唱大戏,打造具有肥乡特色的文化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力。
三要加大对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供良好的培训机会和发展平台,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提升文化供给能力,满足精神需求,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四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积极搭建各类宣传展示平台,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定期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或展示活动,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美术品、纪念品,进一步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通过举办非遗传承人培训班、培训讲座等形式,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