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体育运动指导,推广‘运动处方’和‘非遗文化处方’,发挥体育锻炼、非遗文化体验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2025年年初,张淑芬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交了《关于构建老年健身服务体系助推养老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老龄化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一个基本国情,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从关注偏远山区孤寡老人到探索农村养老模式,从增加县级养老床位到增设护理公益岗,从提高城乡养老金标准到推动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从促进养老产业发展到加强管理予以规范……全国人大代表张淑芬提交十八条代表建议,长期关注老有所养。
“让更多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我的梦想,更是我的奋斗目标,看到大家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就特别有成就感。”张淑芬持续在全国两会为老有所养建言献策,以实际行动破解养老难题。
补齐农村养老短板
2013年,张淑芬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随着到农村慰问、调研的机会越来越多,她发现县级层面基本有集中供养的养老福利机构,也有乡镇敬老院,但很多农村老年人却不愿意到县里和乡镇的敬老院养老,很多农村孤寡老人仍有得不到照顾的情况。张淑芬的目光开始聚焦到农村养老话题,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养老产业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养老院资金支持力度的建议,并连续三年提出建议探索农村养老模式。
“针对农村的基本养老问题,加大资金投入可以不断完善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地区养老信息平台建设可以推进农村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探索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农村养老模式有助于培育文明乡风与良好家风,提升农村老人精神风貌,培养科学文明生活习惯。”张淑芬表示,把我国农村养老事业全面落到实处,不仅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现,还能让农村老人像城市老人一样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
作为人大代表,张淑芬建言献策的同时,还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积极探索打造农村养老新模式。2021年9月,张淑芬开办了易县第一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机构照护、旅居养老、日间照料等服务。2022年元旦,张淑芬投资兴办的3个日间照料中心也开门营业。张淑芬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探索,打造几个村级养老示范点,为更多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的照顾服务。
截至目前,易县养老服务中心常住老人160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失能或半失能老人。日间照料中心累计服务2200余人,主要是为本小区及附近的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用餐送餐服务。
促进养老产业软硬件建设
如何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宜居型养老社区、发展养老产业让老人能够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一直是张淑芬关心的问题。她调研发现,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与快速增长的老龄化社会需求相比仍存在着很大差距,在软硬件支撑上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诸如政策落实不到位,土地供应、规划建设、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在一些地方难以落实;发展不平衡,一方面养老机构只有城市拥有,农村几乎为零,另一方面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和床位闲置现象并存;专业化程度不高,专业人才缺乏,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低、流失大等问题。
“在硬件改善上,建议推出街道‘亮灯工程’‘绿化工程’‘扶手工程’‘长椅工程’‘坡道工程’‘消防工程’,为老人提供安全、清洁、舒适的宜居环境;在软件提质上,应引入社会组织开展政社合作,专业服务细化到对老年人家属的‘喘息服务’,并针对刚退休的老年人开展 ‘退休适应’教育。”此外,张淑芬建议通过“以老助老”,鼓励“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健康老人服务患病老人”的服务模式,鼓励动员“小老人”结对关爱“老老人”,进行定期探望、陪聊,帮助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使高龄独居老人心事有人聊、难事有人帮,居家养老少了寂寞,多了欢乐。
“画得非常好,栩栩如生,进步很大!”在易水名苑友谊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大学许文河书画工作室,许文河老师高兴地为学员点赞。
“我们在这里可以免费体验、免费学习。许老师亲自指导,让我们享受到了退休后的快乐,我们很有成就感,我们幸福满满!”退休老人张冬海幸福地向记者展示着自己的劳动成果。
为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易县养老服务中心开办了老年大学,根据老人的兴趣爱好,及时开设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培训班,定期邀请易水名苑书画中心老师为老人授课,帮助老人增长才艺,展现自我,拥有自信;同时依托易水砚非遗体验项目,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来中心为老年人讲解和展示非遗技艺,如剪纸、刺绣、陶艺、木雕等。“老人们通过参与制作,体验感受非遗魅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增强老年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同时,更锻炼了身体,愉悦了身心,对老年人身心健康很有好处。”易水康养中心主任赵艳华一边向记者介绍情况一边谈感受。
推动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
“近年来,京津冀三地在推动养老服务协同发展上做了大量工作,但一些问题还较为突出,建议京津冀要从三地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处理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明确定位,做好顶层设计,逐步统一标准,健全推动三地协同的养老产业和养老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完善养老相关立法。”2024年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张淑芬提交了《关于坚持“同质同标”原则加快建设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先行区示范区的建议》。
2024年5月8日至10日,易水养老服务中心,北京什刹海街道四环社区老人郝雅欣在此居住,她由衷地称赞道:“这里环境优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服务热情周到。我不仅可以吃到各种新鲜蔬菜,最重要的是旁边就是医院,还可以零距离享受医养结合。”
翻身、叩背、排痰……为更好地照护这些老人,易水养老服务中心与张洁古中医院等紧密合作,以解决日常照护、疾病管理、大病诊疗等相关问题。一墙之隔的张洁古中医院每天会派两名医生为这里的老人进行日常检查,身体不舒服的老人“足不出户”就可享受针灸、烤电等医疗服务。
“这里的医、康、养、护、乐、食非常到位,在此居住的老人不仅能得到医疗、康复、养老、护理服务,还能吃得健康、乐在其中。我们提倡药食同源,不仅能显著降低老年人死亡风险,减少认知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发生的风险,且越早使用其保护作用越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韩任傑大夫告诉记者。
“这里紧邻北京,有适宜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有不少北京的老人经常过来旅居康养,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实践,张淑芬对如何优化养老服务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要加快养老服务立法进程,支持社会力量开办养老机构,推进养老事业和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出台更接地气的医养结合政策,推动医养一体化进程,打通健康养老“最后一公里”;尽快出台扶持政策,鼓励京津冀三地通过共建养老医疗机构、推动养老院和护理院的对接等方式,加强三地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建议京津冀联动,政府给予养老、医疗方面的政策支持,由河北承接养老、医疗等服务,满足京津市民以及河北当地居民的养老、医疗需求,以此加快打造京津冀养老服务先行区、示范区,在全国推进京津冀养老服务创新可复制的经验。”
规范养老产业均衡健康运行
李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备受关注的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已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并作为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之一,立法进程进入冲刺阶段。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该法将填补我国民营经济领域立法的空白。
“随着一系列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措施不断出台与完善,我国民营养老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步入一个公平、透明、大发展的春天。”连续多年提交推进养老产业均衡健康发展和加大扶持民营养老产业支持力度的建议,张淑芬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尽快补上养老产业发展的短板:“传统观念对养老服务业的认识存在误区,社会对民营经济的认识不足,害怕民营企业进入养老产业领域会损害老年人的利益,民营资本在融资服务、财政支持、土地使用、医保定点等方面先天不足,享受不到公办机构的优惠政策,无法平等参与竞争。”张淑芬建议加大对民营医护型养老机构投入的扶持力度,以此鼓励更多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拓宽社会资本参与的渠道、领域,这样不仅能够弥补家庭养老服务和政府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的短板,而且对激活社会养老服务市场,提升社会养老服务品质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大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倡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相信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必将依法推动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养老产业,在依法保障民营养老企业合法权益、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同时,也能最大程度地规范养老产业均衡健康发展,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让老年人健康快乐生活。”张淑芬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