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人民代表网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公民与法治》杂志社主办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7803958
首页
人大要闻 国内综合 聚焦河北 市县人大 立法经纬 监督纵横 代表履职 社会
法治时空 本网专栏 警方视野 检察平台 法院在线 基层动态 财经 文教
燕赵人民代表网>>本网专栏

常读历史常有所得

来源:《公民与法治》2025年第4期   作者:胡莉敏  2025-5-16 15:12:43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我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历史画卷。习近平总书记将历史视为“最好的教科书”,多次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多读一点历史,就能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历史怎么读?可以是熊逸式的读法,从历史中去探究,反观现代社会里的管理学、哲学等方面的思考,以古鉴今指导人生;可以是郭建龙式的读法,以史料为指南针,去实地考察历史,去感受历史与当今世界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联系;可以是马伯庸式的读法,从大量的史料中抽出一个点,以小人物在某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中的选择与挣扎中,去感受历史的无奈与悲凉;可以是当年明月式的读法,从历史史料中去探究还原某一个人,从熟悉人的成长细节、心理变化,感受历史的波澜……

  读史时仿佛经历着穿越时空的一场奇遇,关键是能不能找到时空钥匙,走入那个穿越时空的隧道。比如楚汉争霸时项羽与刘邦一度以鸿沟为界。可是如今,鸿沟在哪里?史书上的鸿沟如果没有落地到现实,它就仅仅是两个字而已,不会与我们、与现实世界发生任何联系,历史与人、历史与现实仿佛就是割裂的。虽然现在对鸿沟在哪里尚无定论,有专家说鸿沟就是广武涧。广武山位于荥阳东北20公里的黄河边上,有一条由南向东北的巨壑。也有专家考证,在楚汉对峙时,鸿沟水系还不曾拓展到这里,当时的鸿沟应指的是鸿沟水系中从大梁(今河南开封)至项县(今河南沈丘)的南北走向的一段。当文字照进了现实,与熟悉的事物有了直接的链接后,历史就变得可见、可感,甚至是可亲了。历史也仿佛与世界形成了动态的链接,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变得更清晰了,世界也变得丰盈起来。怎么让历史类的书籍看起来更有趣?我的方法有四个。

  一是结合地理看历史。有一种说法,“地理是历史的第四维”。沧海桑田,江河改道,行政区划变迁,在史料中呈现出不同的称呼,地理位置关系和现实世界难免错位。在世界上,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大国,她虽然经历了无数的战乱,但在每一次混乱之后,却总是能够回到统一状态,进入另一次繁荣,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于中国地理的内聚性,在广大地域内具有天然统一的趋势,在这个疆域内的人们倾向于成为一个整体,在统一的疆域内,人才、物资、资金可以自由流动。中国的历史中蕴藏着中国人对山川河流、农桑稼穑、贸易流动的探索与理解。中国是由中原、草原、西域高原等若干板块组成的,彼此之间都是一种高度的互构的结果。比如,春秋战国到秦汉的数百年间,当时的中古文明主要集中在关中和中原两个地方,占据江淮地带的楚国和刚刚进入文明视野的四川还没有显示出其重要性。到了三国时期,长江流域就成了当时军事重点,以至东晋南北朝时期建康(南京)和荆州就成了南方的军事和政治中心。阅读历史作品时总会涉及大量的古地名,不要怕麻烦,把古地名转化为今地名,这样就把历史事件和人物固定在相对熟悉的空间里,有助于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现实背景,有助于把历史上的事变成了“身边的”的可视可感的事,进而拉近了自己与历史的距离。这种转化有助于形成多元视角:有助于理解很多历史类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从而理解中国文化的成长痕迹;有助于理解中国部分地区的文化、民俗的历史渊源,从而理解在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的团结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二是要跳出单一视角看历史。我国的历史是以汉字记录为主,这种方式决定了史料在很多时候是从农耕民族或者是中原视角下出发的。比如,北宋从公元960年宋太祖建国至公元1126年宋钦宗被俘,北宋存续166年;宋高宗赵构公元1127年建南宋至公元1278年宋昺帝投海,南宋存续151年,南宋北宋共存续317年。同期存在的辽国自公元907年建国至公元1121年国灭,存续214年;西夏自公元1038年建国至公元1227年国灭,存续189年;金朝自公元1115年建国至公元1234年国灭,存续119年。从这些数据来看,当时宋、辽、西夏、金,几乎是在同一时间段内中国不同地域之间的成长与发展,虽然存在着彼此交融与碰撞,但都认同着共同的文化——华夏文化。这一段的历史,如果从北宋南宋视角出发,我们会记得范仲淹、欧阳修、苏东坡给予的璀璨文化,记得岳飞靖康耻犹未雪的悲壮。可如果抛却了二元对立中非对即错的视角,从共同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这个角度看,历史又会是怎样的呢?以契丹人建立的辽朝为例,辽朝人也有自己的骄傲:土地广袤、欣欣向荣,不仅在军事上,甚至在文化上可以傲视中原。契丹的历史,也可以向前追溯到黄帝、炎帝;有自己的创世神话——“青牛白马”;族人英雄辈出,比如平定安史之乱的两大功臣之一李光弼就是契丹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创制了契丹文字;大同的华严寺,山西应县的木塔,河北涿州的双塔,都是辽朝人建造的……其实,无论是宋、辽、西夏、金,还是大理、元,都在塑造着当今中国,都是中国在某个历史时段内的内部文化与民族的交流与碰撞,正是这种碰撞,推动了民族融合、文化融合,塑造着如今中国的样貌。中国历史并不是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而是更近似体系史:如果脱离了草原就很难解释中原;如果没有边疆史,就很难全面理解中国史。西周分封天下,相当于播下中华文明的种子,至秦汉王朝时,完成了一次中华文明大融合;汉王朝崩溃后,又是几百年南北分裂发展,各有特色,隋唐王朝时,再一次完成了中华文明大融合;经过五代十国七十年的充满动荡和分裂的时期,辽、西夏、金,以及更早的南诏,都有了各自的文字,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完成民族内部的文化整合。

  三是要学会广角式看历史。读历史就是读古人读的书,进而去想古人想的事。比如,宋朝的角度看辽朝,辽朝是与宋朝或长期对峙或激烈碰撞或和平共处的对象;而辽朝的角度看,辽朝继承了唐朝的法统。公元907年,唐朝灭亡。这一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登基,自称“天可汗”,国号契丹。公元947年,契丹人攻陷了开封,灭后晋,并在开封把国号从契丹改成了辽,比后汉的刘知远称帝早十四天。因唐太宗曾经给契丹皇族赐李姓,辽太祖自认与大唐血脉相连,辽朝继承的是唐朝的法统。辽朝实行了“四时捺钵”制,先后设立五京。从宋朝视角看,这是辽朝因循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传统而建立的马背朝廷。但从辽朝的角度而言,五京是为了把控政治、文化、军事要地,有明确的战略定位,体现其经略四方之心、联络四方之意、融合四方之志。公元918年建成的上京,就是现在的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是辽朝的精神故乡。辽人在建造 “上京”时,就建起了孔子庙、佛寺、道观。公元929年建立的东京,就是现在的辽阳,是为了经略东北平原,甚至是为了经略朝鲜半岛。公元938年建立的南京,就是现在的北京,是向南经略中原的前进基地。公元1007年建立的中京,是现在的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目的是连接辽朝的四个地理板块:西拉木伦河谷、蒙古大草原、东北的森林和平原,以及华北平原北部的农耕地带。公元1044年建立的西京,就是现在的大同,目的是经略西夏方向。当事人在当时、当地,综合有限信息中作出的选择,也许那个选择是当时当事人认为的最优选择。通过广角式阅读,有助于客观分析,理性推演,避免用穿越者的标准,用当今世界的解决方案去衡量当时的选择。特别是对那些深刻影响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既要从当事人的角度出发,理解他们的局限;也要从当下去俯瞰全局,万分小心去给历史作复盘。从文明发展的多元化来看,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是基于各自的生存、生活逻辑发展起来的文明形态。草原文明精悍、活泼、淳朴;农耕文明柔弱、沉静、惊喜,两者互为镜像,共同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是读历史要有现代意识。读史要学会在古代意识和现代意识中进行切换,要学会“跳进跳出”。当今,我们拥有了各种现代知识,也比古人多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经验,还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任意选定参照系,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方式,去看待古代历史问题。唐太宗李世民有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记录一个民族兴衰更替的作用,记录下人类文明的璀璨时光。历史就像一面镜子,不管是好的、坏的,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它都可以给予真实客观的评价。纵观历史,很多新问题的内核是老问题。读史的过程就是汲取历史经验,使我们能够超越生命的局限,有能力借助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深厚经验,去更好地理解世界,解决问题。比如,以现代的民族大融合大团结角度去看中国历朝历代都面对的难题:南方和北方,中原和草原,农耕和游牧。而且这些难题,不能通过单方面的胜出来解决:汉武帝把匈奴打垮了,又怎么样呢?元朝时候蒙古人彻底征服了南方,又怎么样呢?来自中原的王朝,比如汉朝、唐朝、明朝在尝试自己的民族大融合方案;出身北方的王朝,比如北魏、元朝、清朝也在不断探索自己的民族大融合的方案。南北朝时候的魏文帝拿出了彻底汉化的方案,这种治国方式失败了;汉朝时与匈奴先是和亲后来是征讨,最终巨额的军费开支给汉朝财政造成了沉重负担,这种治国方式也失败了;元、清两朝通过皇帝在农耕区和游牧区来回巡行,解决实际问题,来促进两个地区的融合,但最后也失败了。以这种现代意识,我们会更清晰地看到:南方与北方,农耕与游牧是中国的一体两面。以南方为代表的农耕社会为国家提供财富补贴,以北方为代表的游牧社会为国家提供安全保障。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面临同样民族大融合大团结的考验,如何完成这农耕与游牧两种生存方式的融合。因为不融合,分家单过,就是两败俱伤,谁也过不好;融合了,就是和气美满的一家人,就构建起攻守兼备的稳固家园。几千年来,中国在探求适合本国、本民族的治国模式和发展之路,最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包容性很强的国家政权。

  学习中国历史,如果从体系结构上去观察历史演进过程,会发现中国历史体系在不断寻找最适合本国发展的样态中持续演化。陆铭在《大国大城》中说:越是将历史拉长了看,越是相信,决定人类发展轨迹的是普遍规律。每个国家的特色只会在普遍规律下开花结果。如今,中国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正自信地走向世界。在走向世界中,中国都在面对与其他族群与文明的接触与交换,改变着自己,也改变着那些相邻的族群,改变着世界。许倬云曾在《经纬华夏》中说,看待中国,看到的不是一条江一条河,而是一块亚洲大陆,以及欧亚古大陆,这几处是彼此相依相扶的。几千年来,中国所经历的一切,都离不开东方和西方、远东和远西、南方和北方、沙漠和海洋之间彼此的“呼唤和回应”。阅读历史,是在常有所得中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责编:檀旭涛
 
 
:::::  关于本站 | 业务推广 | 本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公民与法治》杂志社主办
©燕赵人民代表网 www.yzdb.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1-87803958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7803958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zdb@163.com
ICP备案号:冀ICP备13010025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13010402000951   许可证编号:冀新网备132016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