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河北》慢直播全网传播量达200亿,成为宣传河北、展示河北新名片
慢下来,细品河北之美
闲暇时间,打开手机观看《美丽河北》慢直播,随时随地“云游”河北,已经成为北京白领张晓雅的日常。循着镜头,打卡河北的山山水水,《美丽河北》慢直播成了她的旅行清单。
作为全国首创、业界独家的全媒体慢直播品牌节目,《美丽河北》慢直播自2022年9月开播至今,全网传播量达200亿,成为一张宣传河北、展示河北的亮丽新名片。
“慢”直播带来“快”传播
舒缓的背景音乐和水流鸟鸣等纯净的现场声让人沉浸其中,滚动的字幕讲述风景背后的故事,导航、天气以及音乐节、美食节等服务信息不时显示,DeepSeek快问快答随时刷屏……
《美丽河北》慢直播每天在河北卫视、河北文旅·公共频道大时段直播,冀时客户端全天候陪伴,以“大屏+小屏”联动模式全景呈现河北之美。
“用慢镜头观照当下生活,不要特技渲染、没有舞台支撑、不需文字脚本,用最直接、最真实的画面展现河北自然之美、生态之美、人文之美,这是《美丽河北》慢直播的立意初衷,更是融媒生态下广电节目的一次全新探索与尝试。”节目直播团队负责人乔晓曦说。
对于乔晓曦来讲,这也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节目采用“即时慢直播画面+实时拍摄素材”方式,以原生态画面、代入式长镜头带领观众浏览自然风物,观赏人文胜景,俯瞰城乡新貌。这就对直播点位的统筹选择、气候变化的及时应对、网络传输的技术保障等提出了硬要求。
面广、点多,还要让镜头动起来、美起来。节目技术团队跑遍了全省,布设专门用于直播的高清摄像头约600路,成为可以随时调取的河北美景“资源宝库”。
“慢直播素材实时回传,但要让河北之美入目入心,节目编排上也要花心思。”乔晓曦介绍,围绕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长城文化旅游带、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太行山旅游带、渤海滨海旅游带“五带”谋篇布局,节目从城市地域范围、文旅业态类型、景点地貌特征等不同维度,应时应季对直播内容排列组合。
比如,春季推出“赏花行”“踏青游”,夏日推出“亲水游”“清凉游”,秋季则是“赏叶游”,秋冬候鸟迁徙季推出燕赵观鸟季系列节目,冬季主打“冰雪游”“年节民俗文化游”等。
呈现内容天然去雕饰,传播方式出圈又出彩。
在冀时客户端搭建5G频道《慢直播丨美丽河北》,常态开设鹭鸟频道、遗鸥频道;在抖音、快手、视频号等第三方平台推送直播信号;与央媒联动开展线上直播,让世界发现河北的美……
以多媒体的传播方式持续推送,《美丽河北》慢直播逐渐走进百姓视野,融入日常生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视听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冷凇评价,《美丽河北》慢直播在大小屏联动的基础上实现了近远景交错,在鸟瞰燕赵的宏伟视野中做到了见微知著的细节呈现,让镜头真正成为“人的延伸”,探索出一条传播地域之美的新路径。
让河北之美可感可知
去年5月在白洋淀发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彩鹮时的情景,张世航记忆犹新。
张世航是《美丽河北》慢直播的记者,当时他在白洋淀拍摄时,发现了6只大长腿的鸟。后来经专家确认,这些鸟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彩鹮,一次拍摄到6只扎堆出现很罕见。
透过《美丽河北》慢直播的镜头,观众有幸见到了唐山曹妃甸湿地公园的白鹭父母育娃,聆听到中国遗鸥之乡康保县的遗鸥欢歌、衡水湖万鸟翔集的大合唱,对自然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之美更可感可知。
延展节目内容的厚度与深度,《美丽河北》慢直播积极对接多类型资源,充分调动广大受众的参与热情,全面展示河北、推介河北。
自2022年至今,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举办了三届“美丽河北 共同见证”春夏秋冬影像创作大赛,从全国选拔出近300名摄影爱好者成为美丽河北见证官。他们与节目合作,用自己的镜头,捕捉着燕赵大地上自然景观、建筑人文等方方面面的变化。
成为美丽河北见证官两年来,衡水市摄影协会会员张学锋为《美丽河北》慢直播拍摄的素材,加起来有1500多分钟。
在张学锋的作品中,鸟飞鱼跃、城乡变迁等都是拍摄题材。“我想让更多人看到家乡的美丽生态。”他说。
拓展表达方式,以线上线下多元互动体验的形式展示河北文旅资源,助力文旅发展。《美丽河北》慢直播致力于打造文旅品牌,协同省内多家景区举办研学、写生、文化展览等文旅活动,在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同时带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成为“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有力推手。
《美丽河北》慢直播以其独有的节奏感、真实感与陪伴感,突破了传统文旅传播的边界,跟随镜头去打卡已经成为很多人的选择。
今年“五一”假期,河北文旅热度再创新高,全省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花费同比分别增长12.8%和12.2%。
5月7日,《美丽河北》慢直播正式宣布将全面升级至3.0时代,通过5G技术、多屏联动与沉浸式交互,实现稳妥扩面、丰富场景、多维传播、市场赋能,持续为文旅融合注入新动能。(河北日报记者 贾 楠 马朝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