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反之,如若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将随时面临失去民心、丧失政权的风险。因此,要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加强作风建设,就要树牢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81年前,为纪念张思德,毛泽东同志掷地有声地写下“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回望来时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不为一己私利,而为天下苍生”的胸襟和格局;而今迈步再从头,我们更应坚定“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和温度。要始终牢记“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加强作风建设,就要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有效途径。党执政特别是长期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脱离群众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结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归结到为民务实清廉上来,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要严格做到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对待处理、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制止纠正、凡是群众反对痛恨的现象都要彻底清查杜绝,始终怀着强烈的爱民、为民、惠民之心,察民情、纾民怨、解民忧、暖民心。
加强作风建设,就要汲取人民群众中蕴藏的磅礴伟力。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以伤亡13万人的代价,打败了国民党80万正规军,赫赫战功在解放战争史上竖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被斯大林赞叹为“奇迹”。而“奇迹”缔造者正是伟大的人民群众,500多万支前民工在“万众一心跟党走,一往无前勇争先”精神的引领下,用担架、挑子、小车和血肉之躯构筑起护佑战士冲锋陷阵的“铜墙铁壁”;28个县的妇孺老幼用1.8万盘碾子碾出的2077万斤粮食,凝聚成坚不可摧的“生命线”。无数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胜利,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甘为群众的小学生,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汇聚民力,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巩固人民的主体地位。
加强作风建设,就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批评。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毛泽东同志说过:“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要做到始终坚持真理,就要随时准备修正错误。从1945年“窑洞对”中民主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答案的提出,到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出“自我革命”作为“第二个答案”,我们的党始终秉持敢于刀刃向内、敢于刮骨疗伤、敢于壮士断腕的果敢和勇毅,直面内部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贪污腐败、享乐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党风政风问题,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永远走在时代前列,永远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
躬行践履始玉成,行而不辍终致远。作为一名青年干部,我将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在深处、查在细处、改在真处,以优良的工作作风,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贡献力量。(作者单位: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