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财富,在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进程中一直担任着健康守护者的角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
近年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中医药传承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2023年2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为着力改善中医药发展条件、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与科研水平提供了指南。
一些全国人大代表来自与医疗相关的行业,对中医药在健康中国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有切身体会。他们在工作岗位上躬行实践、默默耕耘,不仅为医疗事业尽心竭力,还积极履行人大代表职责,为中医药发展建言献策。
亲身实践,为中医药传承和健康发展建言
一旦张军在唐山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诊室出诊,慕名而来的患者就排成了长队。多年来,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院长张军始终坚守临床一线,发扬“大医精诚”的精神,对患者一视同仁,精心救治,深受患者及家属的好评,就诊患者不仅涵盖唐山市县区,外埠患者也纷纷慕名而来。为了方便与患者交流,她和患者建立了多个微信群,如“中医痛风病友群”“内分泌患者家园”等,通过微信、短视频等形式讲解医学知识,回应患者咨询,很多患者及其家属都成了张军的朋友,亲切地称她为“老百姓的专家保健医”。
“我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非常了解医护人员的诉求以及百姓看病的需求,我把它们都记在心里,并带到人代会上。”张军多年来关注中医药产业发展遇到的现实问题,经过大量实践和调查研究,她提出了多条关于中医药方面的意见建议。
一直以来,培养中医人才、实现中医药传承创新是张军的心愿。除了医院繁忙的行政和诊疗工作外,她还担任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内科学的硕士生导师,承担着繁重的带教任务。目前,张军已培养研究生18名,在读研究生9名。她主持完成了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刘玉洁工作室的创建和验收,并担任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的负责人,多次组织召开国家级、省级学术会议,使老中医的经验得以传承发扬。
作为人大代表,张军经常深入基层医疗部门进行调研,与当地医护人员座谈交流,与患者广泛接触,收集他们对于基层医疗情况的反馈和诉求,对基层缺乏中医药人才的情况深有体会。
“我们常说中医药的根在农村,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尤其适合基层,但基层却最缺人。”张军认为,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依赖于中医药人才的推动,因此,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是基层中医医疗机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当前,河北省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的中医医疗服务人员数量偏少,无法满足居民在中医预防保健方面的迫切需求。这是因为,农村中医医疗服务人员对中医中药及中医诊疗知识掌握不足,无法很好地开展中医医疗服务。”除此之外,张军还在调研中发现,基层中医人才用不好、留不住等问题大量存在,导致基层中医药发展困难重重。
基于此,张军建议建立基层中医医疗机构与各大高校人才输送协商机制,定期举办人才下基层交流活动,强化学生服务基层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基层就业优势、福利制度等宣传,为优秀学子开辟基层就业快捷高效的“绿色通道”。健全相关机制,灵活充分使用在中医方面有一技之长或者对中医具有浓厚兴趣、自学成才,或是师承教育培养出的优秀传人。
对于如何加强对基层中医人才的培养,张军建议开展农村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学生毕业后优先定向到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服务。建立健全中医院校联合培养、专家会诊、网络授课、进修学习等机制,不断提高基层中医人才专业技术水平。
在诊疗期间,有患者向张军反映,中药配方颗粒无需煎煮、方便携带,疗效也不错,大家都比较认可,但是,不同厂家生产的中药颗粒疗效不一样,想问问有没有统一标准。这个问题也是张军多年来一直关注的问题。“使用同一处方在三个不同知名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厂家抓药并使用相同温度开水(100摄氏度水)冲泡相同剂量(200ml),放置到相同温度(40摄氏度),然后分别连续三天在同一时间段(早晨8点)服用,服用时口感及服用后自我感觉不尽相同。”张军亲身实践后说,如果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中药配方颗粒在炮制过程中的质量水平和工艺水平不一,就会导致企业标准不统一,市场缺乏监管,质量参差不齐,疗效无法得到保障。
为推进中药配方颗粒国家药品标准制定工作更好地开展,张军代表建议加强中医药科研平台的建设,尤其是中医药领域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医药循证评价重点实验室和中药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为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的制定提供实验基础;加强并完善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的建设,真实评估中药配方颗粒对患者的疗效;多方开展中药配方颗粒与中药饮片在单药和复方制剂中疗效的评价比较;相关部门对中药配方颗粒从种植加工、生产检测到质量控制等多方面进行规范、评定,实现对中药配方颗粒安全性、有效性的控制,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更好地满足中医临床需求。
日本将我国“六神丸”改良为年销1亿美元的“救心丹”,美、韩抢先注册“人参蜂王浆”“牛黄清心丸”专利……这些中药资源流失的案例让张军感到担忧。“中医药学的发展、传承与创新离不开中药资源这一重要根基。但现阶段,我国中药资源流失严重,给中医药发展带来较大阻力。”在调研中,张军发现道地药材正加速流向海外;知识产权遭遇国际围猎,面临“资源送出去,专利进不来”的双重困局;野生资源濒临红线,过度采挖与生态破坏让部分药材品种濒临灭绝,如不干预,未来恐无“药”可用。
对此,张军建议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药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一是加强中药资源的调查与监测工作,掌握中药资源的分布、储量和动态变化情况,加强中药市场供求关系等大数据统计,确保数据及时、真实。二是强化法治保障,制定科学合理的中药资源保护规划和管理措施,规范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行为,合理规划中药药材原材料种植、养殖,对过度、非法采猎行为加强监管约束。三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中药资源的调查与监测工作等级及中药原材料保护措施。
“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中药资源保护意识,多渠道全方位科普资源保护知识,让中药材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健康生长。”张军代表说。
深入调研,为盐碱地中药农业产业发展献策
“‘脚沾泥土’才能听到民声,才能摸准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议案建议。”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河北省衡水市医疗保障局局长顾雪说,人大代表来自群众,就要积极深入基层,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对于顾雪来说,赴基层调研已成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次下基层,她都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归来时,上面都密密麻麻地记录着群众的心声与诉求。履职期间,她多次将“带着露珠”的民声带到全国人代会上,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其中“完善医疗保障全民参保长效机制”等建议被采纳,为解决医保参保难题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持。
除了为医疗保障持续建言,顾雪还格外关注中药种植问题。基层是医保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在实地调研倾听群众对医保政策的建议时,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中发挥的良好作用引起了她的关注。通过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研读文献,她对中药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视察京津冀协同发展时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要立足我国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的实际,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通过调研,顾雪了解到,河北在盐碱地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华北理工大学面向“盐碱地综合利用”和“中医药创新发展”两大重大产业需求,率先提出“盐碱地中药农业”新理念,在改良盐碱荒地变为中药材种植的健康土壤、发挥中药材抗逆性优势、拓展道地药材的发展空间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24年4月,华北理工大学与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政府合作改良200亩超重盐碱地,摆脱了药材生长对水资源的过度依赖,采用“固盐”替代“去盐”技术,实现无水原位抑制盐碱,所种植的板蓝根、甘草、沙苑子、蒲公英、知母、杜仲等中药材成活率高达85%~96%。
顾雪认为,综合利用滨海重度盐碱地、盐碱地中药农业实践成果极具推广价值,可以促进我国盐碱地绿色生态开发和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改良盐碱荒地种植中药品质高、无污染,可以解决中药由野生转为栽培后药材质量下降的问题。
“但是,推广盐碱地中药农业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和潜力的领域,面临品种选育、种植技术、市场接受度以及政策与资金支持等多方面问题。”顾雪解释说,耐盐碱的中药材品种相对较少,盐碱地中药农业种植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政策,但在盐碱地中药农业方面的具体政策还相对较少,缺乏针对性的扶持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顾雪建议发挥政府的引领、保障和支持作用,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共同参与,统筹支持构建若干盐碱地中药材种植产业示范区,高效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一是促进盐碱地中药种植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机结合,将重度盐碱荒地提升到高标准农田耕地水平,扩大中药种植面积,从而释放耕地面积,支持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二是设立盐碱地中药材种植产业专项资金资助政策或财政补贴政策,针对盐碱地中药材种植的先进技术研发、科创企业投资、农户种植等环节进行财政经费补贴,调动各个环节主体的积极性。三是打造盐碱地中药特色农业示范多样化场景,形成盐碱地特色农业产业优质品牌。例如,向上游指导耐盐碱中药材的筛选和种植,推动“盐碱地+”新质生产力;向下游以研发功能食品和药食同源新产品、保健产品为目标,开发“中医药+”特色盐碱中药植物精深加工和高值化利用产业,推动盐碱地中药农业科技小院、中药种植生态旅游、医康养建设等,以大健康观、生态文明观、大食物观促进盐碱地高值化综合利用。
此外,顾雪认为,发展盐碱荒地中草药种植可以助推我国中医药产业升级。“发挥盐碱荒地种植中草药具有的特有优势,可以促进道地中药的形成。”顾雪分析,相关研究和实践已经证实,部分中草药在盐碱地逆境胁迫生长环境状态下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较高的药理活性,药材质量最佳;盐碱地富含一些特殊的微量元素,因未被开发利用,无农药和化肥残留、重金属污染,保障了中药种植的纯净源头。她认为,应大力推广盐碱荒地中草药种植,助推我国中医药产业升级、提升我国中药材质量。
因此,顾雪建议建设盐碱地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采用基因测序等方法,挖掘耐盐碱基因,进行耐盐碱中药品种优选与推广;构建盐碱地改良监测、预警和评估体系以及盐碱地中药材质量评价体系,助力中药质量标准化和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支持和推进华北理工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龙头企业建设基于盐碱地高品质中药材的“一带一路中药种植国际合作实验室”,促进中医药国际合作。
“应抓住我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大好时机,以创新优质先进生产力促进中药产业提升,更好地发展‘中国药’”。顾雪代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