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流火,夏木葳蕤。清晨,阳光倾洒大地,高庭长带着助理和书记员,步履坚定的踏上乡间小路。此行并非为了质询或核查,而是怀揣司法关怀,为推动纠纷的实质性化解而来。
五年前,被告赵某在承包某小区和民宿楼工程期间,原告翟某为其供应建筑材料。工程结束后,赵某向翟某出具了欠条,明确了欠款金额。然而,翟某多次催要,赵某却以经济困难为由拖延还款,翟某陷入“要账难”的困境,无奈之下,翟某将赵某诉至法院。
案件受理后,高庭长深知简单判决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矛盾,还可能加剧双方对立。秉持案结事了人和的理念,法官决定先尝试调解。但由于双方分歧较大,首次调解未能成功,尽管初次调解受挫,法官并未气馁,而是带领助理和书记员主动前往赵某家探寻隐情。
到达赵某家时,赵某妻子正在打扫凌乱的庭院,赵某的小儿子在一旁玩耍。“你好,赵某在家吗?”高法官一行的到来打破了这份宁静。“他去工地了,正在往回走呢。”赵某儿子回应道。赵某妻子热情招呼高庭长一行进屋,这时赵某也赶了回来。高庭长一改庭审时的严肃,与赵某及其妻子亲切的拉起了家常。赵某感慨生意难做,工程款回笼慢,家庭生活拮据。耐心倾听完赵某的讲述后,高庭长没有急于对其进行说教,而是先关心其儿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得知未受太大影响后,又提及原告翟某的孩子正处在嗷嗷待哺的阶段,引导赵某换位思考,理解翟某的处境。同时,高庭长明确指出欠条的法律意义及拒不还款的后果。
经过数小时交流,赵某意识到了自身行为的错误,主动表示愿意接受调解,希望通过分期方式偿还欠款。接收到赵某愿意还款的信号后,高庭长十分欣慰,在返程的路上便通过电话联系上了翟某,向其说明赵某目前的实际困难,希望原告能在还款时间上给予一定的理解和让步,既能较快拿到部分款项,也能节省时间和精力,以促进纠纷的实质性解决。最终,高庭长条理清晰的调解方案赢得了双方当事人的一致认可,纠纷圆满解决。
返程路上,高庭长不自觉的哼起了小曲,声音在乡间小路上轻轻飘散……回到法院,天色已晚,高庭长办公室的灯依旧明亮,她坐在办公桌前,认真翻阅新的卷宗,继续为守护公平正义而默默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