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衡水,暑气正盛。走进主城区晟泰家和小区,蜿蜒的透水步道像一条绿绸带,将庭院与公共绿地串联起来。居民王大妈正带着孙子在绿地旁玩耍,她笑着说:“以前一到下雨天,小区里就积水,出门都得踮着脚走。现在好了,雨水很快就渗下去了,环境也越来越美。”
自2023年5月入选“十四五”全国第三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衡水市以系统化思维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让这座小城逐渐拥有了“呼吸”的能力。
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衡水构建了高效联动机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形成“领导小组统筹全局、‘海绵办’协调推进、主管部门精准落实、工作专班攻坚克难”的四级联动机制,将任务细化到部门、落实到个人。同时,该市制定《衡水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出台13项管控制度与技术导则,从规划设计到验收运维全流程规范,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全域布局上,衡水以新城、老城、环湖三大综合示范区为支点,探索“新老呼应、全域提升”的特色路径。走进主城区怡水园,透水铺装与葱郁绿植交错,雨水花园涟漪轻泛,这里不仅实现了雨水的自然积存、渗透与净化,也成了市民休憩的好去处。新城片区以吴公渠生态修复整治项目为核心,将滏阳路打造成巨型“海绵体”;老城示范区聚焦19.4平方公里老旧小区,破解内涝顽疾;环衡水湖18.9平方公里示范区则将湖泊保护、旅游景区创建与海绵建设融合。
一系列数据见证着衡水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效。截至目前,全市锚定的7大类144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中,115个已完工投用,新增约216万立方米调蓄空间,城市内涝积水区域全面清零;年利用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资源量超4945万吨,占城市用水比例超过14%,有效缓解了地下水开采压力。
如今,衡水“一湖三河多渠道多坑塘”的生态网络纵横交织,“小区—公园—水系”的立体治涝体系全面贯通。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案例集》中,衡水“疏通净化涝水通道、强化雨水再生水利用”的北方平原城市治涝方案,位列60个示范城市中,成为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案例之一。
今年,衡水将全力推进市区公建场所海绵城市综合改造项目二期、铁路立交桥排涝能力提升工程等一系列民生项目建设。同时,将以校园为阵地、以科普为桥梁,推动海绵城市理念从“政府主导”走向“全民共建”,让这座小城的“呼吸”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