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人民代表网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公民与法治》杂志社主办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7803958
首页
人大要闻 国内综合 聚焦河北 市县人大 立法经纬 监督纵横 代表履职 社会
法治时空 本网专栏 警方视野 检察平台 法院在线 基层动态 财经 文教
燕赵人民代表网>>聚焦河北

唐山开展多元实践推进绿色发展纪实

来源:唐山劳动日报  2025-8-15 14:26:03

      绿色转型绘就生态画卷

       ——我市开展多元实践推进绿色发展纪实

       记者 唐建勋 通讯员 李超 李金达

      渤海湾畔,曹妃甸海域的海草床在阳光下泛着微光,鱼群穿梭其间;首钢京唐公司的循环产线把除尘灰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唐山港的新能源重卡穿梭不息,却早已不见黑烟尾气……这些多元化实践场景,共同勾勒出我市推进绿色转型的生动图景。

      作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近年来,我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以创新实践打破“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印象,交出了一份工业城市高质量转型的 “唐山答卷”,为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固废变资源,“无废城市”构建循环经济新格局

      走进首钢京唐公司,厂区干净整洁,固体废物等不见踪影。该公司“无废”生产模式,经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评定为“无废企业”典型案例,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入选的钢铁企业案例。在这里,“无废”的概念体现在绿色生产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固体废物,还有废气以及废水。“全厂每年产生的固废基本实现高效循环利用,真正做到了‘吃干榨净’。”公司研发管理室主任程峥明指着用低碳混凝土制作的工艺品介绍说。

图为工作人员为意向客户介绍新能源重卡(资料图片)。记者 徐慧 摄

      作为全国“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我市将钢铁行业“固废不出厂”模式作为特色亮点,围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施“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循环”的全系统能源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新模式,推动25个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处置项目落地,年新增利用处置能力达1157.7万吨。在曹妃甸区,16个“无废城市”项目新增工业固废利用产能977万吨;古冶区的唐山鹤兴废料综合利用科技有限公司创新“烟气磁化熔融炉技术”,年处理钢铁尘泥70万吨,可提取铁、锌、金等多种有价元素,若在全国推广,每年可减少矿石开采近2亿吨。

      通过构建“制度+技术+市场”协同机制,我市已形成覆盖钢铁、矿业、建材等领域的固废梯级利用体系。2025年,全市新增华能迁安分布式光伏、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等6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超27亿元,“无废”理念正从工业领域延伸至城市治理各环节。

      环保绩效创A,倒逼产业提质增效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唐山作为传统重工业城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响蓝天保卫战,连续多年推行环保绩效创A。目前,我市已经建成智能化“管控治一体化平台”,实时监控着2200套环保装备的运行数据、1.23万组工况参数,形成严密的污染防控网络。这套系统让企业实现“超标预警、精准治理”的闭环管理,入企检查频次同比减少64%。作为环保绩效A级企业,我市钢铁企业的颗粒物、二氧化硫等排放限值达到全国最低水平。

      近年来,我市将环保绩效创A作为推动产业转型的“牛鼻子”工程,构建“四个一”工作体系,即一套方案统领、一个机制保障、一揽子政策支持、一体化督查推进。目前,全市45家重点行业A级企业数量居全省首位,钢铁行业总投资超900亿元,完成2500余项超低排放改造。政策红利持续释放,3.08亿元奖补资金、绿色信贷等组合拳,让企业环保改造成本降低30%以上。

      通过“一厂一策”专家指导、127批次政企座谈会等精准服务,我市帮助企业解决环保难题853个,争取中央资金4.99亿元。在环保倒逼下,传统工业正加速向“绿色智造”转型,钢铁、水泥等行业排放水平跃居全国最优。

      运输换“绿装”,新能源重卡领跑全国

      清晨的曹妃甸港,一排排新能源重卡整齐列队,通过换电站5分钟完成补能后,驶向钢铁厂区。这种“车-电-网”协同模式,正是我市打造的全国首个“电动重卡型虚拟电厂”的生动实践。目前,全市累计推广新能源重卡超1.6万辆,数量稳居全国地级市首位。2023年12月以来,参与电网峰谷调节超10万辆次,调节电量达50万千瓦时。

      针对物料运输量大的特点,我市创新“铁路+新能源重卡接驳”联运模式,推动钢铁、焦化等行业清洁运输比例提升至93%。67座换电站、3000余个充电桩构建起覆盖620公里的“城市级换电走廊”,配合氢能重卡推广,彻底改变了“黑烟滚滚”的运输场景。

     “租售并举”政策破解企业购车难题,市能源集团搭建的融资租赁平台,让物流企业初始投入降低60%;国家电动汽车换电模式试点、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先行区等国家级试点落地,更让我市成为新能源重卡推广的“全国样板”。

      蓝海生“草原”,海洋修复再现生态活力

      渤海湾深处,一簇簇鳗草随波摇曳,虾蟹在草叶间穿梭,海马幼苗安然栖息——这片4427公顷的曹妃甸海草床,是我国现存单种连片面积最大的“海底草原”。海草床与红树林、珊瑚礁并称世界三大典型近海海洋生态系统。

      近年来,受陆源污染、气候变化、渔业活动影响,部分海草床退化趋势明显。2019年起,我市开始对曹妃甸海域938公顷海草床进行生态修复。为破解“海底播种”难题,我市技术团队创新“泥丸包埋法”播种鳗草种子,研发“陆地育苗移栽”技术,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措施,让这片珍贵的“海底草原”重新丰茂繁密起来。“我们还建设智能监测平台,实时传回水温、盐度等数据,配合巡逻船日常管护与多部门联合执法,形成‘科技+法治’的保护体系。”曹妃甸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施志军介绍。

      经过6年修复,这里的大型底栖生物从60种增至111种,生物多样性指数同比提升42.3%,形成了“海底草原-生物廊道-海岸屏障”立体生态系统,实现了生态价值转化与渔业经济增效双赢。2025年入选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此外,唐山国际旅游岛及龙岛区域还入选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曹妃甸区被确立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为全国海草床保护修复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板。

      曹妃甸区以此为依托,创新构建“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培育出海洋休闲渔业、生态观光、科普研学体验等多元化旅游发展业态。今年1月至7月,该区累计接待游客543万余人次,旅游收入42.94亿元,同比增长14.05%。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唐山以系统思维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在钢铁车间、港口码头、渤海之滨书写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转型经验。

责编:陶楠
 
 
:::::  关于本站 | 业务推广 | 本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公民与法治》杂志社主办
©燕赵人民代表网 www.yzdb.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1-87803958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7803958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zdb@163.com
ICP备案号:冀ICP备13010025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13010402000951   许可证编号:冀新网备132016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