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邯郸市磁县,有这样一位“多重身份”的奋斗者:他是深耕市场的企业家,以诚信筑牢事业根基,他是扎根乡村的“当家人”,用实干带领乡亲谋发展。他连任磁县第十六届、第十七届人大代表, 2022年至2024年连续三年优秀建议人,2020年优秀共产党员,2021年优秀党务工作者,河北省捐资助学先进个人,磁县捐资助教先进个人,2022年河北省支持革命老区建设先进个人,2023年磁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2023年磁县最美劳动者等荣誉称号。从“民生代言人”到“振兴领路人”,他用履职担当与务实行动,在乡土大地上书写了一名人大代表的责任答卷。
履职为先:当好群众“传声筒”,把民意带到决策台。作为两届县人大代表,常运平始终明白,“代表”二字不是荣誉,而是沉甸甸的责任。任职期间,他很少待在办公室,反而养成了“泡在村里”的习惯:清晨跟着村民去田间,听种植户吐槽“农产品销路窄、价格不稳定”;傍晚坐在村民的院坝里,听老人念叨“村里路不好走、晚上出门怕摔跤”;农闲时召集村干部、乡贤座谈,收集“乡村治理缺方法、集体经济没路子”的难题。每一次调研,他都随身携带笔记本,把群众的“急难愁盼”一条条记下来、捋清楚。
在县人代会上,他从不“走过场”,而是带着扎实的调研成果积极发声。针对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他提出《关于加强偏远村庄路灯、道路建设的建议》,推动相关部门将农村路网升级、照明覆盖纳入民生工程;围绕乡村产业发展,他结合自身经营经验,提出《扶持乡村特色产业,激活集体经济活力的几点构想》,建议搭建“企业+村集体+农户”合作平台,帮助村民稳定增收;面对乡村人才流失问题,他又呼吁《建立乡贤反哺机制,为乡村振兴引才引智》,推动家乡成立乡贤理事会。这些建议贴合农村实际、紧扣群众需求,不少被纳入县域发展规划,真正实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当代表,就是要让老百姓的声音被听见、被重视,让政策能落地、见实效。”常运平的话,道出了他对人大代表职责的理解。
兴业强村:践行代表使命,把“纸上建议”变成“实景画卷”。2021年,常运平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回到家乡黄官营村担任党支部书记。这一转变,对他而言是“履职阵地的延伸”——从“在会上提建议”,到“在村里干实事”,他要把曾经在人代会上呼吁的“乡村振兴蓝图”,一步步变成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解民生难题,先从“环境改善”破题。刚回村时,黄官营村的人居环境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村东村口一片林地杂草丛生,地势低洼导致污水横流,成了村里的“脏乱差死角”;部分街巷没有路灯,老人小孩夜晚出行不便。这些问题,常运平早在人大代表调研时就记在心里,如今上任后,他立刻着手解决。
他创新提出“党建+乡贤”模式,牵头成立乡贤理事会,带着曾经在人代会上呼吁的“乡贤反哺”思路,一次次上门动员在外乡贤出钱出力。最终,在乡贤与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口“脏乱地”被改造成了含复古凉亭、小游园、景观石村标的休闲区,夜晚灯火亮起,成了村民散步聊天的“网红点”;同时,他又自筹资金,为村里主要街巷安装了新路灯,彻底解决了“夜晚摸黑走”的难题。如今走在黄官营村,笔直的柏油路通到家门口,整齐的路灯照亮街巷,葱郁的小游园点缀村中——曾经在建议里描绘的“宜居乡村”,已然成为实景。
谋产业发展,让“增收建议”结出“致富果”。“村民收入低、村集体经济薄”,这是常运平担任人大代表时最揪心的问题,也是他回村后重点攻克的目标。他深知,没有产业支撑,乡村振兴就是空谈。结合此前调研时对市场的了解,他把目光投向了特色产业与创新业态。
2023年12月,他多次奔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推动黄官营村党支部与当地伊鑫牧业合作,成立“草原牛羊肉邯郸磁县乡村振兴示范点”——这正是他曾在人代会上建议的“企业+村集体”合作模式的实践。示范点落地后,不仅为村集体带来了稳定收益,还吸纳2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月收入能达到3000元以上。
2024年春季,他又带领村“两委”流转10亩闲置土地,打造“共享小菜园”:将菜地租给城市居民耕种,让城里人体验农耕乐趣,村集体则通过租金增收,还带动周边餐饮、零售发展。项目推进中,部分村民担心土地流转后没保障,常运平就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讲政策、算细账,用“人大代表”的公信力与“当家人”的真诚,赢得了村民的支持。如今,“共享小菜园”已成品牌,周末节假日吸引众多城里人前来,常运平还计划将其拓展为中小学生研学基地,让产业路子越走越宽。
为民兜底:以代表情怀,把“爱心”撒在乡土间。常运平的履职,不仅体现在“谋发展”上,更体现在“暖民心”的小事里。他自幼家境贫寒,创业时受过不少好心人帮助,这份感恩之心,随着人大代表的责任一起,化作了对乡邻的牵挂。
2005年春节前,还没担任村干部的他,看到村里没有路灯,就自掏腰包购置路灯电线,带头安装——这是他用个人行动践行“为民服务”的起点。2017年,他牵头成立磁县商贸协会,带领会员投身慈善,把“个人善举”变成“集体行动”。2018年11月,观台镇西保障村村民吴保贵家因电线老化失火,房屋财物被烧尽,多年积蓄化为灰烬。常运平得知后,第一时间组织协会会员筹集善款、采购生活物资,亲自送到吴家,还鼓励吴保贵:“有党和政府在,有我们帮你,一定能重新站起来!”
如今,每逢春节、中秋、重阳等节日,他都会带领协会会员开展“送温暖”活动:给孤寡老人送米油、陪他们聊天;给贫困学生捐书籍文具,鼓励他们用知识改变命运。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公益队伍,而他始终说:“不管是人大代表,还是村干部,本质都是为老百姓办事,能帮到大家,我就觉得值。”
从县人大代表的“建言者”,到乡村振兴的“实干者”,常运平始终没有忘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他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兑现承诺,把人大代表的责任,深深烙印在黄官营村的每一条道路、每一片菜园、每一位村民的笑容里。未来,他仍将带着这份担当,继续在乡土间深耕,努力把黄官营村打造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幸福家园,让人大代表的风采,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愈发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