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不光钱的事解决了,我们俩也能坐下来好好说话了,谢谢法官!”近日,在易县法院第九审判庭内,原告小杰和被告小敏握手言和,这场因分手和7300元借款纠缠不清的纠纷,终于在法官温情调解下画上“和解句号”。
事情要从两年前说起。小杰与小敏曾相恋多年,相处期间,小杰基于信任,陆续出借给小敏7300元用于日常开销,当时并未立下书面借据。后来两人因感情破裂分手,小杰催款时,小敏却渐渐失联,电话不接、消息不回。无奈之下,小杰只好一纸诉状将小敏诉至法院,希望通过法律途径讨回借款。
承办法官接手案件后,仔细查阅了卷宗材料。看着卷宗里的转账记录和小杰催要借款时字里行间的委屈,法官敏锐地意识到,这起纠纷的核心不只是“还钱”,更藏着分手后的“情绪结”。相较于一判了之,调解或许能更高效地解决问题,避免因诉讼让矛盾冲突升级。
于是,法官先分别沟通原被告。与小杰交流时,了解到他并非不愿给对方时间,而是小敏失联让他失去了信任;联系小敏后,发现她不是故意拖欠,而是分手后情绪低落,加上经济暂时困难,才选择了逃避。掌握情况后,法官迅速组织双方进行面对面调解。
调解现场,法官以缓和双方对立情绪为切入点,轻柔地化解了剑拔弩张的气氛,紧接着从法律角度解释了借贷关系的合法性,以及欠债还钱的必要性,强调了诚信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在法官耐心与智慧的引导下,被告眼中的抵触慢慢消融,主动起身向原告致歉,坦诚讲述了自己面临的困境。原告的眉头也渐渐舒展,选择了换位思考与理解。最终,原被告在共识中重新握手:被告承诺分期偿还借款,首笔款项将在三十日内支付原告。
调解结束后,原被告纷纷对法官表示感谢。他们表示,这场调解不仅解决了借款问题,更解开了彼此的心结,为这段感情画上了一个体面的句号,让他们能够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过去和未来。
此案中,法官直面情感纠葛与债务争议,用倾听消隔阂、以法理筑共识,是人民法院“化干戈为玉帛”的生动实践。今后的工作中,易县法院将继续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原则,通过俯身倾听、耐心疏导的工作方式,将司法服务嵌入民生肌理,让公平正义可感可及,成为社会和谐最坚实的“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