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河北法院援疆工作队13名骨干法官跨越千里进驻新疆,锚定人才智力援疆主基调,聚焦审执质效提升主任务、紧扣深化冀疆司法协作主脉络,持续创新协作机制、拓展合作维度,创新推行“八个一”活动,推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在法治领域落地生根。五个月间,工作队将燕赵司法智慧与新疆法治实践深度融合,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两级法院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各垦区法院系统注入新动能,书写了“冀疆同心、法耀天山”的援疆新篇。
政治引领铸魂,锻造过硬援疆铁军。河北法院援疆工作队抵疆当晚即成立临时党支部,严格落实日报告、周调度、月总结工作制度,组织召开支部会议12次,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最高法院、援受法院文件及领导讲话精神70余项,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通过强化政治理论学习,使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援疆既是业务能力的“炼金石”,更是政治能力的“淬火炉”,增强了从政治高度把握援疆工作、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治疆方略、以实际行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坚持严管厚爱并重,严格落实河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十个严禁”“三条铁规”,制定《加强援疆工作队员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落实保障措施,持续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同步开展“援疆路·沐书香”读书活动,撰写读书心得66篇,汲取广博知识、陶冶高尚情操、强化精神滋养。
熔铸堡垒基石,深化党建业务互促。援疆工作队以“党建+业务”双轮驱动筑牢思想根基,拓展主题党日维度,将主题党日活动打造成政治学习的课堂、思想交流的平台、党性锻炼的熔炉。赴轮台县反恐教育基地、二师渤海教导旅纪念馆等地开展主题党日,感悟“兵团精神”“胡杨精神”的深刻内涵,在活动中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牢司法援疆的情感根基。根据工作需要将临时党支部划分为两个党小组定向帮扶受援法院,第一党小组以“1+2”结对机制,通过指导法官办案、文书阅核等方式,助力提升受援法院法官业务水平与团队协作能力。建立“类案研讨+协同攻坚”模型,在类案处理上明确方向、统一尺度;第二党小组坚持问题导向,针对薄弱症结,靶向施策,为相对薄弱法院制定规范化制度,在统一裁判尺度、规范执行程序、打造司法精品等方面提供有益助力。指导库尔勒垦区人民法院撰写实务论文5篇,投稿国家级法治论坛。
“八个一”靶向攻坚,破解边疆司法难题。河北法院援疆工作队积极争取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支持,在此前工作基础上,升级形成“八个一”(调研一个基层法庭建设、指导一个业务部门工作、开展一场专题讲座、指导一次专业法官会议、组织一次庭审观摩点评活动、指导一类裁判文书或典型案例撰写、召开一场疑难问题解答会、组织一次主题党日活动)框架赋能强基,助力提升审判执行质效和法院队伍整体素质。五个月以来,援疆工作队共参与审委会32次、专业法官会议218次,阅核裁判文书732件,办理研究案件1288件,梳理解答疑难法律问题110余项。开展订单式能力提升活动,举办违约金调整、基层调解策略、建工合同纠纷裁判思路等专题讲座四场,协助制定执行规范、财务款管理制度、督促履行通知书,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撰写民间借贷庭审提问提纲及审判实用手册,将“燕赵经验”固化为边疆司法规范。以案件评查为抓手,系统扫描审执病灶。援疆工作队将受援法院2025年以来的130件发改案件评查工作作为重点任务,对评查发现的关于工作理念、能力素质、管理机制等方面的24项具体问题,强化系统梳理与分析研判,深入剖析问题根源,针对性提出13项对策建议,有效提升了受援法院法官审理案件的质量和效率。
冀疆双向赋能,拓展司法协助维度。注重经验互融,学习推广库尔勒市人民法院和什力克人民法庭“乡贤调解”、焉耆县人民法院包尔海人民法庭“土专家解纷”模式、轮台县人民法院阳霞人民法庭“法庭主导、多元协同、智慧赋能”的现代化基层治理体系。搭建民意桥梁,带队走访在基层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介绍援疆进展并吸纳意见建议;创排《你要写援疆 就不能只写援疆》诗朗诵、《援疆三句半》等文艺作品,以文化纽带增进民族认同。构建宣传矩阵,先后在人民网、央广网、民主与法制时报、中国法院网以及冀疆两地多家媒体、报刊、网站刊发工作队“八个一”活动及援疆工作纪实等文章70篇,生动展现河北法院援疆工作成效,为冀疆两地法院深化司法协作提供有力舆论支持。
入疆五个月以来,河北法院援疆工作队以“智力输血”激活“自我造血”,通过制度移植、人才共育,精准弥补薄弱法院专业短板,增强边疆司法体系韧性。同时,以法治实践促进民族团结,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基层治理,有力筑牢边疆社会稳定根基。天山脚下,河北法院援疆工作队正以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司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