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志又长高了,都超过阿姨的肩膀了。”8月4日,踩着雨后泥泞的小路,河北省隆化县人民法院少审团队的法官们再次来到小志家回访,12岁的小志迫不及待拉着法官张倩影的手分享学校的趣事。
谁曾想到,小志曾深陷生母与养母的监护权争夺漩涡……
小志3岁时,父母解除了同居关系,后来养母王某进入他的生活,王某跟小志父亲共同生活多年,构筑起了小志温暖的家。在此期间,小志的亲生母亲杨某近乎“消失”。
2022年,年仅8岁的小志遭遇晴天霹雳,一场意外夺走了小志父亲的生命。父亲意外离世,小志获得70万元赔偿金。
此时,杨某突然出现,要求行使法定监护权带走小志,并承诺补偿王某。然而,这却遭到小志激烈抗拒。王某与杨某随即展开诉讼拉锯战:王某索要照料费,杨某起诉王某侵犯监护权、阻碍探望并索赔精神损害抚慰金。
案件一度陷入僵局,隆化法院少审团队随即启动深度社会调查与心理干预机制。法官们多次家访,逐步打开小志的心扉,并精心安排了一场“三方会面”。
在法院家事调解室里,杨某满怀期待,王某忧心忡忡,而小志则死死攥着王某的衣角。应杨某请求,张倩影给她提供了与小志独处的机会。
不多一会,调解室里传来了小志的哭泣声,当王某进屋时,小志像抓住救命稻草般紧紧抱住她,他害怕再次被这个“妈妈”抛弃。
在接下来的沟通中,王某坦言愿意抚养小志,但担心缺少法律身份与经济保障。
会面结束,张倩影与团队成员着手分析案件背后的两个现实难题:要解决未成年人法定监护人与实际抚养人错位的问题,也要确保那笔关乎小志未来生活的赔偿金真正用于他的成长所需。
法官们反复论证,并走访小志学校的老师,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2024年8月,在少审团队调解下,杨某和王某最终达成了一份协议:杨某同意将小志委托监护给王某,杨某保留法定监护权;王某在代管期间自愿放弃照料费,并协助杨某行使探望权。
那笔关键的70万元赔偿金,涉及到未成年人财产监管。隆化法院为小志打造了一把“安全锁”——法院联合县检察院、妇联、民政局、司法局、教体局共同制定了《关于设立抚养费监管制度的实施方案》,这70万元被汇入法院主导、五部门联合监管的专用账户。日常抚养费按需定额拨付,大额或特殊支出须经严格的审批程序,确保资金流向透明、用途精准。
“这个监管账户,是我们为小志也是为更多类似处境的孩子打造的‘成长金库’。”张倩影道出了这项创新机制的核心价值。
参与制度设计的县妇联权益部部长刘佳琳评价:“这起案件的处理,是‘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的制度化、精细化实践,为法定监护失位下的儿童保护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
雨后初晴的小院,阳光灿烂。小志快乐地围在法官们身旁,曾经的惊涛骇浪,如今已化为细水长流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