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人民代表网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公民与法治》杂志社主办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7803958
首页
人大要闻 国内综合 聚焦河北 市县人大 立法经纬 监督纵横 代表履职 社会
法治时空 本网专栏 警方视野 检察平台 法院在线 基层动态 财经 文教
燕赵人民代表网>>基层动态

围场:从转移安置到家园回归 防汛救灾的温暖接力

来源:围场自治县  2025-8-6 15:37:33

  近日,随着汛情的缓解,围场安置转移点的群众已经全部回到了自己的家园。这场从紧急转移到有序回迁的过程,见证了全县上下在防汛救灾中的协调联动与不懈努力,彰显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真是多亏了政府,在安置点吃得好、住得暖,现在回家,干部门还专程送我们回来,屋里屋外都帮着检查好了,心里踏实!”清晨,四道沟乡砬子沟村郭景文坐在乡里安排的回迁专用车上,看着窗外熟悉的村庄轮廓,忍不住跟同车的乡亲念叨。随着汛情缓解,围场像郭景文这样在安置点的村民已经陆续返回家园,一场从紧急转移到有序回迁的温暖接力,正续写着民生温度。

  这场有序回迁的背后,是围场应对汛情时的快速响应与周密部署。此前,持续强降雨导致多地出现积水内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全县迅速行动,2万余名党员干部群众投身防汛一线,激活应急预案,将五级包联责任体系落到实处。县处级党员干部深入包联乡镇一线指挥调度,乡村党员干部挨家挨户动员转移,尤其对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采取一对一帮扶,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正是这样的提前防控,为如今的安全回迁筑牢了基础。

  郭景文所在的四道沟乡和四合永镇都是汛情较重的区域,部分房屋进水、低洼地带积水严重。当地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60余名党员志愿者迅速行动,将271名受灾群众安全转移至职教中心安置点。“每天三顿饭不重样,志愿者还帮着老人剪指甲、给孩子讲故事,下雨那几天,屋里比家里还热闹呢。”郭景文回忆起安置点的日子,眼里满是感激。彼时的安置点内,食物、饮用水、被褥等生活必需品一应俱全,医疗团队24小时驻守,健康监测、基础诊疗与心理疏导同步推进,让受灾群众在风雨中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这样的温情场景,在防汛救灾的各个角落不断上演。兰旗卡伦乡新丰村地势低洼,包村干部戴春雨在强降雨来临前,和村干部一起将16户40名村民转移至村委会避险。同样在兰旗卡伦乡,锦善堂村附近桥梁被冲毁后,12名游客和村民一度被困。危急时刻,乡、村干部和村民蹚水过河,用绳索拉起临时救援通道,将被困人员一个个护送至安全地带。来自天津的游客张女士说:“到了安置点,他们还特意给我们煮了姜汤驱寒,这趟旅行虽遇着险,却暖了心。”

  如今,随着汛情得到有效控制,围场的回迁工作正有条不紊推进。相关部门提前对返迁群众的房屋进行安全评估,对存在隐患的房屋及时维修加固;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全面排查抢修,确保群众回迁后生活不受影响。

  回迁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开始。围场持续关注群众生活需求,组织志愿者开展常态化走访慰问,及时解决灾后生活难题;县农业农村局组建技术专班深入田间,指导农户做好土壤消毒、作物补植,助力农业生产尽快恢复。

  从紧急转移时的“一个都不能少”,到安置点里的“细致入微”,再到回迁后的“持续帮扶”,围场用一系列务实举措,诠释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深刻内涵。这场防汛救灾中的温暖接力,不仅筑牢了安全防线,更凝聚起重建家园的信心与力量,让塞北大地在雨后阳光下焕发新的生机。

责编:陶影
 
 
:::::  关于本站 | 业务推广 | 本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公民与法治》杂志社主办
©燕赵人民代表网 www.yzdb.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1-87803958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7803958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zdb@163.com
ICP备案号:冀ICP备13010025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13010402000951   许可证编号:冀新网备132016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