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事关我国亿万儿童的教育政策正在落地。
8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对外发布。聚焦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意见》明确,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保育教育费。对在教育部门批准设立的民办幼儿园就读的适龄儿童,参照当地同类型公办幼儿园免除水平,相应减免保育教育费。
“这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财政部副部长郭婷婷在国新办8月7日上午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说,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起点,关系到亿万儿童健康成长。“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是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政策体系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大幅提高。教育部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92%,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全国在园幼儿的91.61%。进入2025年,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政策改革的信号越来越强,方向也越来越明晰。
而此次发布的《意见》,则是将“信号”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民生福利。从“一句话”到一份意见,从一个方向到一揽子政策,不到一年时间,真金白银的支持将惠及千万个家庭和亿万名儿童。
围绕“逐步免除学前教育保育教育费”,《意见》主要从免保育教育费的对象、标准,财政补助方式,财政补助资金分担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明确。
首先是“给谁免”。“学前一年就是通常所说的幼儿园大班。”郭婷婷介绍,为了充分体现政策的普惠性和公平性,此次国家统一实施的免保育教育费政策覆盖所有幼儿园的大班适龄儿童,既包括公办幼儿园,也包括民办幼儿园,既包括城市幼儿园,也包括乡村幼儿园。“预计今年秋季学期将惠及约1200万人。”
郭婷婷提到,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免保育教育费,综合考虑了我国国情,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后续将适时研究完善政策措施,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政策红利。”
关于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免费,《意见》明确,免保育教育费标准将按照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教育、价格主管部门批准的公办幼儿园保育教育费收费标准(不含伙食费、住宿费、杂费等)执行;民办幼儿园保育教育费高出免除水平的部分,幼儿园可以按规定继续向在园儿童家庭收取。
简单来说,就是对公办幼儿园保育教育费全额免除。对于在民办幼儿园就读的适龄儿童,参照所在地同类型公办幼儿园免除水平,相应减免保育教育费。“比如某民办园的保育教育费收费标准是每月每人800元,所在地同类型公办园收费标准是500元。政策实施后,在公办园就读的大班儿童500元全部免除;在民办园就读的大班儿童,只要交差额部分,也就是300元。”郭婷婷举例说。
支持相关政策实施的钱从哪来?财政部科教和文化司司长许留庆在会上介绍,免保育教育费补助资金将由中央与地方共同承担。其中,中央财政对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分别按照80%、60%、50%的比例分担。目前,财政部已足额安排中央财政需要承担的免保育教育费补助资金,将于近日下达。各省级财政、教育部门统筹安排中央补助资金和地方相关资金,落实省域内幼儿园免保育教育费的财政补助资金,并及时拨付。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我国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学前教育投入机制。统计数据显示,国家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2013年为862亿元,2023年增长到3150亿元,年均增长达13.8%。学前教育投入机制的建立健全,为构建起覆盖城乡、普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是以政府投入的‘加法’,来实现家庭教育支出的‘减法’。”郭婷婷介绍,保育教育费占家庭学前教育总支出的比重较高,免除费用后,家庭的教育支出将有效降低。“仅今年秋季一个学期,全国财政将增加支出约200亿元,相应减少家庭支出200亿元。”她说。
距离今年秋季学期开学已不足1个月,围绕新政推行,教育部门准备如何?教育部财务司司长刘玉光介绍,教育部将督促各地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后,尽快部署实施,倒排工期推进政策落地;还将依托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幼儿园在园儿童学籍信息管理,精准审核在园儿童数据及受助信息,强化与相关部门数据的对接共享与交叉稽核。
“各地将在8月底前完成相关准备工作,让大班儿童在今年秋季学期开学时就能享受到政策红利。”刘玉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