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预制菜话题备受消费者关注。各方讨论背后,是消费者对于知情权的关切以及对提高餐饮质量的诉求。这场讨论也促使餐饮从业者思考,预制菜如何更好辅助行业发展,成为令人安心的美味。(据《新华每日电讯》9月14日报道)
新鲜食材、现场烹制满足人们味蕾,预制菜品、快速出餐,同样适配许多人的需求。现做与预制,作为两种食材加工方式,只要确保安全与营养都是不错的选择。事实上,更多理性的消费者并不反对预制菜,而是反对隐瞒和欺诈。他们抵触的从来也不是预制菜这种形式,而是信息不透明带来的心理落差。部分小规模餐饮企业卫生环境不佳,食品安全难以保障,让预制菜成了一些人心目中的“劣质菜”;预制菜缺乏较为明晰的概念界定,行业发展难以依循统一标准;部分商家打着现做现炒的幌子,实际却是“微波炉厨房”,以预制代替现做,却按照现做现炒的价格收取费用……这些,透支了公众对于预制菜的信任,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伤害了行业发展的信任土壤。
关于预制菜的讨论之所以引发全民关注,就在于它关乎食品安全,关乎消费者的知情权,更关系到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预制菜作为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其良性发展,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元需求,是行业需要深刻思考的话题。在此意义上,预制菜的真正挑战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如何让更多人建立对其的信任感。事实上,越是遮遮掩掩,越容易引发质疑,越是大方晾晒,越能让人放心。从后厨到餐桌,一餐一饭的品质不能让消费者凭味道猜盲盒,而应当主动晾晒在阳光下,让消费者在下单前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更好满足人们看得明白、吃得放心的需求。
保证品质要靠商家自觉,更要靠有形的手有力规范。预制作为一种加工方式古已有之,但现代预制菜的加工与包装工艺,已远超传统认知范畴。及时更新标准、树立规范,为预制菜明晰身份、明确底线,才能消除消费者心中“科技与狠活”的担忧。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据介绍,这一标准更聚焦“安全底线”,对预制菜的分类、原料、加工工艺、贮存运输及检验方法等作出统一规定,并首次提出“不添加防腐剂”等强制性指标,对于让预制菜在规范与透明中迈入品质时代有着重要意义。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一场争议正好可以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契机。当行业有了权威明确的规范,当商家习惯了透明经营,当消费者的知情权得到更好保障,关于预制菜的争议和担忧就会越来越少,预制菜就能赢得更多人的信任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