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无小事,司法暖人心。近日,易县法院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成功调解一起因生猪运输事故引发的运输合同纠纷。案件既关乎养殖户老赵的经济损失,也牵扯着货车司机武师傅的生计,而法院的调解工作,为这场陷入僵局的纠纷打开了化解的突破口。
老赵在易县经营着养殖场,2025年4月份左右,他前往石家庄进货,精心挑选了120头生猪,雇佣武师傅的货车将猪运回易县。这本是一次寻常的生意往来,可谁也没料到,运输途中两车相撞,发生严重交通事故。货车受损、人受伤,更严重的是,车上的120头猪,在惊吓、碰撞和后续的混乱中,一部分跑丢,还有一部分死亡。得知情况后,老赵心沉谷底,面对巨大损失,他认为武师傅应负全责;但武师傅觉得事故是意外,自己也是受害者,希望等事故另一方赔偿后,再赔偿老赵的损失。然而,许久过去,老赵迟迟未等到赔偿,便以运输合同中武师傅应保证货物完好为由,将其诉至法院。
案件立案后,承办法官第一时间查阅卷宗材料,同时关注到老赵提出的鉴定申请。法官深知,鉴定虽能明确损失,但耗时费钱,且若双方对立情绪未消,即便有鉴定报告,案件仍可能陷入僵局或执行困难。秉持“如我在诉”的为民情怀,承办法官决定从调解入手,力求达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更能实际履行的方案。
调解当日,气氛紧张。老赵提及猪的损失情绪激动,武师傅亦愁眉不展。法官并未急于提及鉴定,而是先让双方充分倾诉困难、委屈与想法。待双方情绪稍缓,法官引导他们思考:“与其耗费金钱与时间等待鉴定结果,后续还可能要继续打官司、面临执行难题,不如当下冷静下来,依据现有事实和各自承受能力,协商出双方认可、武师傅也能承担的方案。”
法官的话让老赵态度有了转变,他看到武师傅愁眉不展的模样,想到他并非故意,且全家都指望这辆车生活,便决定退让一步。武师傅也认识到自己确实有责任,再困难也得想办法承担一部分。
最终,在法官的主持下,老赵放弃了高额且费时的鉴定,基于双方对损失的基本共识和各自现实情况,选择和解。这场原本可能因等待鉴定而拖延、甚至激化的纠纷,在法官的务实引导和双方的互谅互让下,高效画上句号。
这起运输合同纠纷的高效化解,不仅为双方当事人节省了时间与金钱成本,更避免了矛盾进一步升级对生活造成的困扰。未来,易县法院将始终秉持 “司法为民、公正高效” 的理念,用灵活的调解方式化解基层矛盾,让司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切实守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与生活安宁,为县域和谐稳定注入司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