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两年的筹备与努力,一个链接全球、面向未来的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以下简称“STEM教育研究所”)9月21日在上海成立。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类中心首次落户中国。
“该研究所旨在推动STEM科学发展,同时也为气候变化、消除贫困、青年就业、创新发展等重大挑战提供重要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表示,这个新机构将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的重要机构集群,它将不仅在中国国内推动STEM教育的发展,也将在全球范围内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STEM愿景,并帮助世界各国应对人类共同的挑战。
培养跨学科解决“真问题”的能力
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即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记者注)教育是在全球教育创新与变革背景下的学科融合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前主席龚克认为,STEM教育不只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学科的教育,更是一套贯通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融合性、整合式的新的教育理念、方法与模式。
“STEM教育为学生提供整体认识世界的桥梁,通过面向问题的‘项目式’学习,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相互联系、相互交融,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龚克表示,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消除传统教学中各学科知识割裂的障碍,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能力。
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如何在“双减”的背景下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是关键。上海徐汇区位育中学校长王亦群认为,其核心要义是将教学模式从“知识传授”转为“素养培育”。他介绍,位育中学以芯片科技与人工智能作为“硬科技”与“软智能”两大支点,“芯片是中学阶段科学教育践行‘做中学’的绝佳载体,是技术的基石,赋予了学生坚实的工程思维;AI是创新的引擎,培育学生跃迁的未来视野。二者双轮驱动,共同服务于科创实践”。
自2014年成为首批区域性整体推进STEM教育实验区以来,上海徐汇区中小学累计开发1500余门科学类校本课程,已有5万人次学生参与STEM项目,300余名教师接受系统培训并实施常态化教学,构建起覆盖幼儿园到高中全学段、特色鲜明且相互贯通的跨学科“STEM+”课程体系。
“传统教学中,各学科是‘独立的珠子’,而STEM课程是通过真实问题这‘一根线’,把多学科知识的珠子串成‘链’。”重庆市玉带山小学校长邹红说,例如在策划一场校园足球赛时,需要设计赛程、制定比赛规则、绘制宣传海报以及在比赛过程中保障球员安全,“一个项目串联起4个学科,学生不需要在不同课堂间切换知识,而是在解决问题中将知识自然融合,学习效率大幅提升”。邹红介绍,如今,“跨学科”已成为全校的教育共识,学生的好奇心、身体健康、学习兴趣等均有明显提升,“这些‘看不见的成长’,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成果’”。
在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跨学科学习已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商务中心区实验小学科学教师韩策引导学生通过数智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他认为,数智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为教育创新提供了数字化支撑,更推动学科知识从单一传授向“问题驱动-技术赋能-实践创新”的整合式学习转型。
通过信息科技与小学科学的融合,他引导学生自制智能浇花装置,解决校园绿植暑期养护问题。“在数字化工具的赋能下,植物茁壮成长,学生提升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韩策说。
搭建链接全世界创新要素的平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斯蒂芬尼娅·贾尼尼认为,上海拥有包括科学技术、高等院校等在内的一系列完整的创新生态,能为STEM教育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是全球顶级研究所的理想地址。此外,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个以STEM教育为主旨的一类中心,该研究所也将成为链接输送世界创新要素的桥梁和纽带。
“近年来,中国科技与教育的发展成就日益得到世界的瞩目。在研究所申请和筹建过程中,教科文组织专家和会员国代表曾多次到上海考察,他们十分认可上海在STEM教育上的实践与经验。同时,其他发展中国家对我们也抱有很大期待。这些因素都助力推动了STEM教育研究所的成立。”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秦昌威表示。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样态正在不断涌现。“STEM教育研究所不仅可以汇集全球信息,让我们能便捷地接触全球STEM教育的最新探索和发展,从而服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还能为我们与世界分享我国的经验和理念提供一个大平台,为世界STEM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这也有利于我们参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秦昌威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