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三资”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也是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领域。今年以来,我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聚焦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紧盯重点对象、重点事项、重点环节,在压实责任、谋划抓手、重点突破、系统施治等方面下功夫,纵深推进整治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坚持全省动、全盘动、全体动,我省着力构建“党委政府主责、纪委监委牵头抓总、部门协同推动、市县主抓主战”的联动工作体系,全省“一盘棋”,齐抓共管,确保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整治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底数清、情况明,才能方向准、措施实。我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明确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方面基层监督重点,推动各地综合运用审计监督、统计调查、数据分析、入户走访等方式,全面排查、清产核资,摸清农村“家底”。
“我们深化运用‘室组地’联动监督工作机制,监督检查室会同相关省直派驻纪检监察组,综合运用参加会议、调阅资料、个别座谈、交叉互查等方式,督促各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全面排查问题,逐项整改到位,加强行业监管。”省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省纪委监委组建11个驻市督导组“带账下沉”,深入具体点位查进展、看成效,及时发现堵点淤点难点,跟踪推动整改到位。
邯郸市纪委监委以规范管理经济合同为突破口,以基层治理软弱涣散村为重点,全面排查清理不规范经济合同,严肃查处不规范经济合同背后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已排查出问题合同823个,超长期、超低价合同58个,进一步加强了对农村集体经济合同的管理和监督。
我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盯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领域,组织相关职能部门滚动筛查,及时发现问题线索。对于重点案件,纪检监察机关采取领导包案、提级查办、异地办理、联合办案等方式,深挖彻查贪污侵占、截留私分、滥用职权等突出问题,从严查处一批有影响、有分量的案件,及时回应群众关切。
健全长效机制,推动筑牢监管“防火墙”。省纪委监委积极应用大数据赋能整治工作,推动省农业农村厅牵头健全省级“三资”管理平台服务功能,将全省97%的村纳入平台监管,进一步增强整治工作的穿透力和实效性。
“通过‘三资’监管平台的电子化记账系统,村集体的每一笔收入与支出都清晰可见,还能自动生成报表,收支结构与资金流向更直观,账目管理更规范。”顺平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县各个乡镇“三资”管理平台已经实现全覆盖,监管效能大幅提升。
“扫码、登录就能进行数据比对,及时发现村务公开不及时,违规发包、出租、售卖村集体资产等问题,已经对发现的15件未按规定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公开交易问题督促整改,处理处分11人。”隆尧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说,该县持续加强动态长效监督,依托村级事务公开平台、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管理平台等数字化平台,开展实时线上监督,以数据赋能增强监督质效。
立足长期化抓、常态化管、长效化治,省纪委监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问效体系,采取“抓两头、带中间”工作法,每月对县级整治工作开展一轮分析。
“既看数据变化、台账显示,更看群众实际感受;既看已查处、整治问题多少,也看新发生问题多少,全面客观分析情况。”省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按照这一评价标准,对整治成效不佳、群众反映较多的薄弱县(市、区)进行批评、约谈和通报,以评估发现问题、压实责任,推动提升整治质效。